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发现最美铁路:钢轨上的民生温度与振兴担当

2025-11-27 10:51

来源:中国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11月25日,“发现最美铁路·穿越林海雪原”主题网宣活动正式启动。跟随“发现团”成员的足迹,来到了位于沈佳高铁沈白段的抚顺站,一群人踏进沈佳高铁沈白段的腹地。这里的故事,要从煤炭和钢铁讲起。七十年代,大雪封锁道岔,铁路工人挥舞铁锹,一寸寸地清开积雪,只为让运煤车那对准时的轮子压过钢轨。到了现在,中欧班列集结中心,集装箱堆叠成山,汽笛一响,整片东北的装备与土产便被送往大陆的另一端。

煤矿和铁路的纠葛,在零下三十度的冬夜里最为赤裸。当整个城市陷入沉睡,只有铁路线上的人还醒着。他们的任务只有一个,把电煤优先运出去,确保千万扇窗户后的人们能够安稳过冬。这份执拗,不在口头上,而在调度室那块写着“保供暖优先装车”的红色牌子里,在运煤车的准点抵达里,在中欧班列撕裂夜空的汽笛声里。

抚顺站有一面“雷锋服务墙”,墙上贴满了字条,记录着经年累月的琐事。背着腿脚不便的老妇人上车,帮慌张的旅客找回丢在角落的行李,给需要的人递过去一架轮椅。客运员们做这些事,就像每天吃饭喝水一样自然。事情很小,小到不值一提,但它们确实发生过。怀孕的女人独自拖着行李赶车,会有一双手伸过来接过去;外地的游客在站前广场迷了路,会有穿着制服的人走上前指明方向。这些事情累加起来,就构成了“服务”这两个字最原始的形态。

到了长白山,铁路又换了一种面目。车站的候车厅用一整面巨大的玻璃墙对着外面的森林,座椅上印着“杜鹃花”的纹样,广播里放着松林风声的录音。这种刻意营造的自然感,让金属和水泥的建筑显得不那么冰冷。车站通了,二道白河镇的民宿数量开始疯长,网店里土特产的月销量数字不断翻新,村民银行账户里的数字也跟着变多。长白山的雪,抚松的人参,这些过去困在山里的东西,终于沿着铁轨,找到了出去的路。

从抚顺漆黑的煤堆,到长白山洁白的雪场;从服务台前一张张没什么表情却有问必答的脸,到中欧班列震耳的轰鸣。沈佳高铁的钢轨,就这样一节一节地铺开。它承载的东西很实在,是人,是货。这里没人谈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只关心煤车有没有准时,旅客的问题有没有解决,车站的设计能不能让人少走几步路。钢轨在延伸,上面跑着车,车里装着人,人的口袋里装着钱,家里的暖气烧得正旺。这就是全部的事实。

(来源:中国网 作者:高奇 张雪岩)

【责任编辑:郭旭】
无障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