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哈伊高铁里的“中国科技”与“民生温度”

2025-11-27 10:34

来源:中国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当最后一对钢轨螺栓在庆安雪原上被拧紧,中国在建最北高铁哈伊高铁全线铺轨贯通,这是318公里的钢铁动脉,也是中国基建冲破地域极限、赋能区域振兴的时代印迹。这条穿越多年岛状冻土区、面对超 70℃温差的高铁线路早已不是一条铁路工程那么简单,而是成为中国高质量发展的样本。

哈伊高铁的建设史,是与极寒自然环境斗争的历史,也是中国工程技术创新迭代进化的历史。在纬度最北、冻土分布范围广袤的施工禁区里,建路人使用双层护筒工艺解决桩基难题,采用智能化保温棚延长施工时间,依靠毫米级精度控制抵御冻融循环,一系列量身定做的技术方案不仅在中国高寒地区首次建成高速铁路,在全世界范围内也提供了寒冷地区的交通建设中国方案。从青藏高原上的冻土铁路到北疆雪原中的高铁干线,中国的基建一直在用科技创新的力量打破大自然的桎梏,正是这样一种不惧困难,敢于挑战的精神才是大国制造走向全球的核心实力之一,哈伊高铁每一米钢轨都在讲述着:真正的大国工程既要跨过千山万水也要攻克重重难关,才能为世界同类型工程树立起标杆来。

作为“八纵八横”高铁网重要延伸,哈伊高铁的贯通既是一次技术上的跨越,也是东北时空格局和产业版图的一次重塑。通车后哈尔滨到伊春2小时通达的“同城效应”,不仅把“上午逛中央大街,中午吃伊春铁锅炖”的愿望变成现实,更打通了东北老工业基地与京津冀、长三角经济带之间的高速通道。从资源流动看,它让小兴安岭的木材、中药材不再受交通制约,以更低的成本对接全国市场,“林区生产+中心城市加工+全国市场销售”这一新产业链模式由此诞生;从城市协同角度看,这条线串起了哈尔滨的区域辐射力、绥化的农业优势和伊春的生态禀赋,人才、资本、技术等要素得以高效流动起来,东北振兴也由各个城市的“单点突围”走向全域联动的“协同共进”。 这条钢铁动脉,实则成了区域协调发展的“输血线”与“造血线”,给老工业基地转型增添持续的动能。

而区域发展的落脚点始终是民生福祉的提升。对于北疆群众来说哈伊高铁的开通就是生活品质的全面升级,冬季出行难、物资运输慢的日子将成为历史,外出务工、求学就医、探亲旅游将更加方便快捷,恒温车厢和急救通道也让极寒天气下的出行多了一份安心。更深远的是它激活了沿途的发展潜力,伊春林海雪原、五大连池火山奇观会更加便捷地走向全国,冰雪旅游、森林康养等产业将会加速发展;绥化寒地黑土农产品、伊春特色山珍通过快速物流拓宽销路,让沿线百姓在家门口增收致富。 从“说走就走的旅行”到“在家门口就业”,从公共服务均等化到增收渠道多样化,哈伊高铁以“高铁速度”承载“民生温度”,生动诠释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让振兴成果惠及每一名群众。

透过这条横穿北疆的钢铁巨龙,更能体会背后的意义-哈伊高铁铺设的不仅是物理意义上的交通线,更是一座精神层面的精神桥,在东北全面振兴的关键时刻,最北高铁路基打通意味着什么?这是一种突围破局的时代精神,在这股潮流中告诉我们: 振兴不是等来的,是闯出来的—用技术突破发展瓶颈、用交通网络串联发展要素、用协同思维激活发展潜能。从哈大高铁到哈伊高铁, 从冰天雪地的东北大地到山海相接的南国之地,中国高铁网织得越大时,大国复兴的故事也愈发清晰起来:基建为基、创新为翼、民生为本, 让这张互联互通的大网在中国的土地上铺展开来。

铁脉贯北疆,风正启新程。哈伊高铁全线铺轨贯通,这是个里程碑,更是新的起点,钢铁巨龙在雪原上飞驰的时候,它承载的不只是东北人民振兴的愿望,还有民族复兴路上的铿锵脚步,在这条通向未来的高铁线上,我们看到的是技术突破的力量,区域协同的活力,民生幸福的美好景象,也是中国高质量发展的无限可能。

(来源:中国网 作者:李鹤)

【责任编辑:郭旭】
无障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