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积分:民生暖意里的经济“微杠杆”
近期,铁路积分服务“悄然”迭代:面向不同群体提供差异化权益、支持以积分直接办理席位等级变更……从以前的只有购票乘车,到现在每一程都会有实质获益,此次改变看似是对服务细节点上的完善,但背后却正中群众民生所愿,同时也“悄悄地”激活了消费市场的“一池活水”。

对于旅客来说,此次铁路积分新规则在福利上惠及更多层次群体。以前的铁路积分福利总是给人以“不太实用”的感觉,旅客攒下来的积分不太好兑换出心仪的车票,而如今情况就不一样了:14至28周岁的青年旅客积分奖励倍数高达10倍,花费1000元购买火车票即可获得10000积分,无论是假日旅游出行,还是日常通勤上班,在不断积累下都会大大降低出行成本;60岁及以上的老年乘客依旧享有最高的积分奖励倍数——15倍,每消费1000块钱就可累积15000积分(约等于150元),符合他们实际乘车的需要;即便是普通会员,积分奖励倍数也达到了5倍,虽然不及另外两类重点关照对象,但只要你坚持使用,总有机会换取标有“兑”字样的列车。除此之外,此次调整还新增了积分升席服务,在乘车过程中扫描车厢内座位扶手上“铁路畅行码”,或向随车乘务员寻求帮助后,如有空闲座位便可使用相应数量的积分将所乘高铁/动车组列车二等座升级为一等座,临时想要改善自己的乘车环境也无需再支付任何现金。如此有针对性地满足各类旅客的需求变化,足以证明当代中国的铁路出行服务正由“走的了”向“走得好”的阶段转变。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此次的积分改革是撬动消费需求增长的“微型杠杆”。当前,在居民日益谨慎的消费心理下,注重商品和服务价值成为许多消费者的共同追求,“积分红利”也成为不少消费者决定如何出行时需要考量的因素之一了。对青年群体实行十倍积分奖励,可以让更多大学生、职场新人等群体优先选择铁路交通方式,而非自驾车等其他出行方式;积分升级服务则可促使有部分旅客体验更佳的服务产品,同时以新旧铺位或席位等级之间的票价差额兑换积分的方式也使铁路运输收入有所提高。更为重要的是,积分具有的“非现金”特点降低了人们的消费成本,譬如一些务工人员因积分奖励而能够多回家几次,部分在校学生也会产生更多周边游的想法,上述这些新增的出行机会必然会拉动沿线地区的餐饮、住宿、旅游等相关行业的消费需求。微小积分牵引出一条“出行消费—积分回报—再消费”的闭环链条,这是实打实的内需扩容动力,也是我国消费支持政策意图的体现。
铁路积分升级刷屏,表面上看是出于对实惠的追求,但深挖一层,其实也是公共服务供给方式从“供给导向”转向“需求导向”。铁路部门没有设置复杂的积分规则,而是把“如何获得和积累积分”拆分为诸多易懂好记的操作指引,如每100积分相当于1元人民币、首次累计达到1万积分就可兑换火车票、退票时扣除相应订单数量的全部积分、更改车次只扣除部分积分……相关规则在国铁集团官方公众号、“铁路12306”客服电话平台等媒介上都有清晰的介绍和阐释。铁路部门摒弃繁琐形式主义、真真切切为广大旅客办实事的决心和行动,远比铁路积分更为珍贵和难得。当政府管理部门能真正重视人民群众的现实需要,且每一次公共服务产品的更新换代都能切切实实满足广大民众的需求,“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才能落地见效,公共服务产品的信誉度也会随之提升。
此次铁路积分新政并非是无意为之的营销举措,而是民生诉求、市场规律合力催生出的必然后果。其虽细微但意义重大,让百姓在日常生活中切切实实的感受到身边福利,也为社会消费营造起新的氛围。在当前二者联动并进的窗口期,“微创新”的出现频次当越多越好,在方寸票面上勾勒出的这一抹温暖的民生福祉正续写着交通变迁的新传奇。
(来源:中国网 作者:吴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