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老焦的新闻缘
“家乡小村里,月芽河上的桥流淌在时光里,融汇在血脉中,风华隽永、缠缠绵绵”。这是焦见斌的自述《月芽河上的桥》中的开篇。近日,此文被推荐参评全国铁路“五个一百”优秀文学作品。

2025年11月3日,济南西机务段临沂整备车间进行机车秋季整修。焦见斌 摄
老焦大我一旬,是中国铁路济南局集团济南西机务段临沂整备车间一名质检员。说起来都是缘分,如果没有机缘巧合,我和焦见斌也许就没有机会认识。去年8月,当时我们单位举办一个培训班,还有一年就退休的焦见斌成为班级里年龄最大的长者,吸引了大家的关注。他也是个自来熟,课间和大家有说有笑,儒雅的谈吐显示出不凡的气质。
作为单位融媒体工作室的成员,我一直努力寻找有能力并且有热情的写作者,创作必须扎根现实,一线通讯员的分布越广,才能更全面将企业文化传播好,将精彩片断记录好。微信上,三言两语,我们便一拍即合,打得火热。
写新闻,时效性是第一要素。很快,他抛出第一篇稿件:《七夕夜的爱和承诺》。文中写道:这个七夕节,临沂下了一夜的雨,车间的伙计们风雨无阻地坚守在生产一线。雨幕下的夜空,幽静深邃,风笛嘹亮。段区机车出入口、行车线路、主要道路畅通无阻,照明灯下,工装上的反光条流动着,汇成一个个跳跃的音符,演绎铁路人七夕夜的“爱和承诺”……
人物鲜活、叙事清晰,用本色语言,抓细节特质,从实例入手,给主人公画像。虽行文方式上有些许瑕疵,但从布局到谋篇、从立意到遣词,都相当巧妙,让我有些小意外,一下子喜欢上的这个老大哥。随后,这篇稿件经补充和完善,三易其稿,在报端得到发表,也成为焦老师的第一篇飘着墨香的作品。

2025年11月5日,济南西机务段临沂整备车间对内燃机车精心检查。焦见斌 摄
写现场,有生活也必不可少。在质量室工作,整日与地勤伙计们打交道的老焦的写法很具烟火气息,对作业细节的描述细致又准确,信手拈来如道家常让我非常羡慕。
暑运之后的秋整,进入焦见斌的视野。“他们先用水枪给车冲个“热水澡”,洗掉的油垢污渍。遇到犄角旮旯,用小铁铲、钢丝刷、硬海绵各个击破。在阴暗潮湿的地沟内,保洁员的身影无比高大。水枪扳动,阵阵铿锵有力的轰鸣瞬间传来,时远时近,时高时低,有时像蛟龙吐水,有时像腾云驾雾,水柱与机体的接触面的大小、远近不同,反射的声音各不相同,像极了云雾中的和谐交响。”好稿子都喜欢,这篇稿子随后在济南铁道报二版二条和中央网站中国网成功发表。
写稿件,敏感性也很重要。“我这里有个关于职工用业余时间修空调、电器的好人好事,不知能否写一下”,收到焦老师的短信,我们立即又热聊起来。于是不久后,一篇《“急诊大夫”卢绪琼》闪亮登场。文中写道:“绪哥,你真有两把刷子!”,他不好意思地挠挠头,连连摆手,笑着说,“熟能生巧,空调故障九成是室外机的问题,我发现室外机底座安装螺丝松动,工作时可能发生高频震动,铜管疲劳过度和焊波裂纹会造成制冷液泄漏”。“专家!”缕缕凉风扑面而来,大家齐齐伸出大拇指。
当年教师节前,老焦的稿子又拍马赶来。“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竞放春满园。”这个主题思想很好。我和他切磋,将标题改为《铁道“园丁”尹思然:细微之处显匠心》。识别零件、熟记参数,确认状态……面对新到班组的学弟学妹,她心贴心地讲,手把手地教。整备场边经常可以看到,他们身穿黄马甲,或顶着烈日或冒着冷风,一遍遍进行线路排查和实践演练,一人实作一人指导众人观摩,业务在交流中精进,大家乐此不疲。
用心发现,用心感受,用心书写,将作品写出来后,然后争取发表出来,把工作宣传出去,得到工友学习和称赞。每当欣赏我们的佳作,老焦都会激动地对我在聊天框中打出一连串的玫瑰花。
冬去春来,我和老焦你来我往的相互学习和切磋,思想共鸣的同时不断碰撞出精彩的火花。“春寒料峭,轰鸣的机车声浪滚滚,火车头侧下方插着一面大红的防护旗。机械间内,一名工作人员用手指拨动供油齿条,逐一加大16个柴油机气缸的供油量,“嗒嗒嗒嗒”的敲缸声此起彼伏,当检查到第9缸时,声音戛然而止。”锁定“第9缸”层层推进、顺藤摸瓜的画面感受到编辑老师的青睐,在济南铁道报一版刊登。
黄海之滨、山东半岛,冬无严寒、夏无酷暑。说的是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区,美丽的西湖镇。焦见斌的家就在西湖镇小岭村。这里有美丽怡人的自然环境和得天独厚的生产条件,被誉为“山水相映,景赛西湖”。
有家就有国,有国才有家。家国情深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承,也是人到中年的我和老焦的共同语言。我之前写过一篇《高铁经过我家乡》,“高铁飞快驶过我所在的村庄,风驰电掣贴地翱翔的感觉给了我和同乘旅客前所未有的美好体验。我顿悟:从家乡看高铁,是满满自信的强国风采;从高铁上看家乡,是生生不息的奋斗精神。”
认识我后,他也一直在撰写他的《我的铁路我的家》:上中专前,我并没有坐过火车,对铁路也没有直观的认识,只是每每从课本上看到四通八达的铁道线,知道国民经济大动脉,在一种想要走出去看看外面世界的想法驱动下,果断选择了这个行业。
每次回到家乡,小村新貌都让他惊喜不已。他用优美的文笔在作品中流淌出诗情画意:今天,小汽车平稳行驶在宽阔整洁的公路上,两侧红花竞放、绿树成荫。翻过一座又一座高山,越过一条又一条河流,沿途错落有致的楼层、河岸葱郁的绿化、河堤雅致的建筑、飞架两岸的大桥,一路景色秀美,一路繁花似锦。
闪闪节点映照璀璨星河。短短一年时间,焦见斌老师在济南铁道报发表15篇,在中国网、大众日报、山东工人报等中央、省媒体平台发表20多篇,每篇都是流露真情实感的匠心之作。时间恰好给了我们一个完整的四季,透过春种秋收,我们共同品尝了“笔耕”的辛苦和甘甜。
今年重阳节前夕,我再次接到老焦的投稿,“窗台上的绿萝在微风中轻摇,墙上是1986年兖石铁路开通机务段成立时敲锣打鼓的美好画卷。从蒸汽到内燃、电力,从普速到高铁,钢轨不断延伸,时空不断缩短。退休后的日子,像杯泡开的红茶,清润中浸着缕缕回甘。”
(来源:中国网 作者:李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