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州工务段:“材料大管家”的工作担当
今年40岁的李冬生,他是中国铁路南昌局集团有限公司赣州工务段信丰线路车间的一名线路工,主要负责车间线路设备耗材的管理工作。作为一名老党员、服役过16年的老兵,每天早上6点准时起的代码已经写入了他的基因里。

2025年11月5日,李冬生在材料房的道尺状态。李希凡 摄
11月5日清晨,李冬生身着橙色的工装已经在车间的材料间里忙活起来,眉头微皱,起身又蹲下。“钢轨起道机18台、T型螺栓290个、轨距块1750块……”他的声音在宽阔的库房里回荡着。
一本台账里的“战术素养”。2021年12月,结束了16年的戎马生涯,李冬生转业到了赣州工务段,分配到该段信丰线路车间。从段部培训完前往车间的列车途中,初冬凛冽的冷风划过寒光凛凛的钢轨。“从军人到铁路人,换的是战场,不换的是内心的热情和坚守。”当他在日记本上写下这句话时,也许不会想到四年后,自己会成为数以万计生产耗材的“司令员”。
刚接手材料管理工作时,李冬生面对100多种从未接触过的耗材,完全不知道从哪着手。但军人的执行力让他迅速行动起来,他给每个耗材建立了相应的电子档案,在记录出入库时间、数量的同时还精确标注最佳使用周期。在他眼中,材料间的货架如同列队的“士兵”,各种耗材按型号、用途、保质期分区码放得整整齐齐;通过电脑系统清楚的显示,这便是他的“指挥系统”。
“李师傅的台账比北斗定位还准。”青工崔广宇说道,这份“准”来自军人的较真,他把每天的盘点变成一次“战前物资清点”,用红笔圈出临界库存的耗材,像标注重点军需物资;给易混淆的螺栓、垫片做上荧光标记,如同给武器做识别标识。四年来,经他手流转的钢轨配件、机电耗材价值大几百万元,却从来没有出过差错。有一次验收新到的道岔扣件,他仅凭手感就发现某批次螺栓硬度异常,送检后果然查出材质不达标,成功了解决了一处可能的安全隐患。
三次“转场”后的尽心竭力。在信丰线路车间,同事们都说李冬生是祖国的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从大塘线路工区的设备维修养护,到机工队的道岔整治,再到综合工区的材料管理,四年三次岗位变动,这块“砖”不论在哪个岗位,都发挥了他不可或缺的作用。
初到大塘线路工区时,他跟着老师傅爬边坡、查轨距,胶鞋磨破了四五双。有次台风过后,他连续雨后防洪巡查8多个小时,两个脚掌都磨出了好几个血泡,直到线路全部巡查无隐患后才肯撤下来。“铁路安全无小事,这就像守阵地,一秒都不能松懈。”结束巡查后他松了口气说道。
转至机工队后,面对更多的机械设备,他拿着笔记本蹲在机械旁,师傅说一句他记三句,晚上也抱着说明书学到深夜。三个月后,他就能独立操作并检修轨道打磨机,还琢磨出“听声辨故障”的绝活 ——通过机器运转的声音变化,判断轴承磨损程度。有一次凌晨捣固机故障,他仅凭声音就断定出齿轮箱缺油,避免了更大的机械损伤。
2023年,已经是车间材料管理员的李冬生,再次展现出军人的未雨绸缪和组织纪律性。他不仅规划好了库房布局,连库房里的温湿度计、灭火器位置,都是按照“应急响应最优路线”精心摆放的。如今,即便是新来的实习生,在他的库房布局下也能快速上手工作。
钢轨旁的“双重铠甲”。2024 年夏天,信丰某河道上突发群众落水,蓝天救援队紧急集合。李冬生刚结束夜班的线路维修,接到通知后抓起救援包就往现场赶。在齐腰深的河里,他用铁路抢险学到的绳索固定技巧,成功的将被困群众解救,被队友称为“铁路的救援尖兵”。
从军营到铁路,李冬生的“铠甲”多了一层温度。四年间,他利用业余时间参加蓝天救援、新长征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队活动20多次。他把铁路应急演练的经验与救援任务相结合,有一次他参与失联老人搜救,他根据山区铁路沿线地形特点,率队沿着铁轨方向的马路搜寻,最后在涵洞下成功找到老人。
在李冬生的影响下,他的家庭也同样有着细致严谨的家风。“五好家庭”的证书被他自豪地摆在客厅最显眼的位置。妻子说,他把库房管理的那股细致劲儿带到了家里:给孩子的成长记录,一季度一总结,家里老人的体检报告也做好了分类归档。去年妻子分娩期间,他白天请护工照料,晚上赶回车间处理紧急材料调拨,工作家庭两不误。他常说:“铁路人守的是千万家的团圆,自己的小家也得自己护着。”话语中满是铁汉柔情。
星光不负赶路人。2024年底,赣州工务段“赣工之星”颁奖现场,李冬生自豪的站在聚光灯下。这个曾在军营里收获8次嘉奖、6次优秀士官称号的老兵,如今把“五好家庭”“赣工之星”的荣誉,视作新征程的“军功章”。
从军营到铁路,李冬生的职业生涯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在日复一日的坚守里,写就了平凡中的不凡。他说自己最爱听钢轨的“呼吸声”,那是列车安全驶过的轰鸣,是千万铁路人初心不改的回响,更是一个转业军人用忠诚与担当,奏响的新时代奋斗之歌。
(来源:中国网 作者:谢廖全红 陈建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