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人用暖心服务,护航数字化出行(图)
近期,“发票电子化”成为大家持续关注的热点,一张张实体票据的“蜕变故事”,体现了科技的更迭,也是铁路部门为民初心的坚守。

科技升级,从“纸质票”到“电子票”的便捷跨越。在2025年10月1日前,车票报销凭证的保管与整理曾是很多出差人员和财务人员的“必修课程”,纸质票据既不易保管,也难以留存,出差时、报销前一直担心丢失,报销时各项流程繁琐又费时。而发票电子化的全面铺开扭转了这一局面。以铁路为例,旅客凭借手机12306 APP即可轻易获取已乘列车的电子发票,一部手机摇身成了新的“票据夹”,就算手机不小心弄丢了也不用担心,登录12306账户,即可重新获取。这意味着旅客在行程结束之后,“车票”将以一种更加便捷安全的方式长期留存,不仅大量节约了时间跟空间成本,更带动了信息跟数据的高效运转,用“数据跑路”替代“群众跑腿”,大幅提升了出行体验与办事效率,是科技惠及百姓的鲜活例证。
节资降耗,从“耗资源”到“护环境”的绿色贡献。从宏观的维度看,发票电子化是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必选项”,据新华社等权威媒体援引税务系统的估算,我国每年开具的纸质发票和各类报销凭证的数量超过20亿份,这将消耗大量纸张、油墨等自然资源,该过程中还伴随着印刷、运输、储存等各个环节的能源耗费与碳排放。发票电子化不仅节约了经济成本,更让铁路行业在绿色发展方面付诸了实际行动,为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社会切实出了一份力,也是客运服务行业履行社会责任、促进绿色出行的内在诉求,电子票据的每次生成、运用,都是对可持续发展贡献的一份微薄而坚实的力量。
不断优化,从“单环节”到“全联通”的智慧赋能。发票电子化并非仅仅是形式上的简单变动,其核心本质是数据的联通互享,执行发票电子化让以往发票在开具、流转、入账、归档方面全程数字化,还可有效遏制假发票的繁衍,不仅增强了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透明度,还对规范市场秩序、优化营商环境有着重大的意义。税务部门也可精准抓取经济运行的微观动向,为后续科学决策提供坚实的数据后盾,而这种借助“以数治税”的智慧管理方式,切实提升了政府、社会、企业三方协同共治的效率,也持续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
在实施发票电子化的进程里,我们不只要看到其带来的便捷与效益,更要正视背后潜在的不足和可优化的区域,任何新鲜事物的推广都要给民众留些适应的时间,虽然现在电子客票占据主导地位,但仍有部分老年旅客、断网旅客需要给予更多的关怀。
发票从“看得见”到“看不见”,改变的是呈现形式,不变的是铁路部门惠及民众的初心,作为这场变革的受惠者,期待铁路能持续不断地优化服务流程,在积极推广电子化服务的阶段,用有温度的贴心服务填补数字鸿沟,让每一位出行旅客体会便捷的同时感受更多来自人心的温暖。
(来源:中国网 作者:柏旖旎 王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