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轨铺就“增长极”,投资夯实“发展基”
近日,国铁集团公布“前三季度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937亿元,同比增长5.8%”这份成绩,这串数字背后不只是铁路建设跑出加速度,更是中国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的生动注脚,在“十四五”规划收尾之际,铁路投资以精准发力的力度、优质高效的速度,交上了一份可喜的成绩,这既为稳增长筑起“压舱石”,又为高质量发展铺就“快车道”。

投资增速背后的“稳增长”担当。5.8%的同比增幅,在固定资产投资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铁路建设是拉动内需的重要手段之一,“拉得动”的链条长、涉及面广的特点在这时候就显露无疑。要建成渝中线高铁缙云山隧道贯通所需的特种钢材;哈尔滨到伊春高铁铺轨需要使用的工程机械;还有联调联试阶段用智能检测设备等等……每一个投资背后都在推动着钢产、制造以及信息技术上下游相关行业“活力”流动起来。相比去年同期突破8506亿人民币的历史新高纪录来说,今年前三季度投入进程看起来似乎稍微稳妥一点——968公里线路开通运营形成的“实物工作量”,不仅创造出很多就业岗位,而且还通过提升运输效能从而降低社会物流成本,给予经济循环以实际动力支持。
路网延伸中的“协调发展”密码。铁路投资的价值更多地藏在区域协同的布局里。前三季度开通的沈阳至佳木斯高铁沈阳至白河段,把长白山的生态资源和东北工业基地紧紧连在一起,“绿水青山”借助钢轨变成“金山银山”,襄阳至荆门高铁补齐了鄂中地区高铁空白,从而为中游城市群联动发展打通关键节点,从哈伊高铁高寒建设技术攻关到杭州至衢州高铁长三角路网加密,铁路建设正以“八纵八横”主骨架为中心织就一张覆盖东中西部的“经济网”。这种差异化布局背后有着“补短板、强枢纽、通末梢”的建设逻辑,铁路成了缩小区域差距促进城乡融合的“连接器”。
技术赋能下的“高质量”底色。937亿投资,并非简单的量变而是质的飞越,国铁集团在建设过程中大量采用新技术、新设备和新工艺,正在改变着铁路工程的标准。成渝中线高铁缙云山隧道里用智能掘进系统让施工速度提高了三成;环评水保征拆工作同步推进的新模式下保护自然生态与开展工程建设实现了同频共振,“绿色+智能”的理念不仅保障了像北京到唐山城际铁路这样的重点工程质量,还给铁路基础设施走向现代化积累了经验,在这里每一段被铺通起来的钢轨都是技术创新和生态保护共同发展的证明。
民生导向下的“幸福指数”上升。铁路建设的终极意义还是要体现在旅客的获得感上面,沈白高铁开通以后沈阳去长白山坐车只要2个小时,“周末游”成了东北百姓的新选择;渝厦高铁重庆至黔江段把武陵山区的特色农产品基地连在一起,让深山里的好东西搭乘铁路跑遍天下,968公里新线路带来的不仅是时空距离上的缩短,还有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的效果——偏远地区的人们出行更便捷实惠了,沿线旅游、物流、商贸这些产业被激活了,铁路成为了一条真正的“民生线”、“致富线”,这种“建设为民”的指向感,使得庞大的投资计划落在寻常百姓的生活里。
站在2025年回看,铁路投资连续增长不是偶然的,从去年破8000亿到今年前三季度稳扎稳打推进,在这段时间里铁路建设始终与国家战略同频共振。随着国铁集团加快构建现代化铁路基础设施体系,“十四五”收官之际更多重点工程将形成冲刺之势,而“5937亿元”的投资成绩单既是过去努力的总结也是未来的承诺,在这钢铁巨龙发出轰鸣声中中国经济的韧性和活力正沿着轨道不断升腾。
(来源:中国网 作者:李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