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市域列车最新发布,新技术引人关注
9月18日,我国首列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标准智能市域列车在山东青岛正式亮相。
技术发展的最终目的,就是普惠更多人的生活需求。本次发布的中国标准智能市域列车,为今后轨道交通行业的发展方向给出了切实可行的答案。交通网越织越密,如何更好地利用先进技术“反哺”百姓生活?更需要在制造源头就狠下“苦功”。更高的运行速度、更舒适的座椅设计、更智能化的便民设施,车厢内的设计让乘客有了更好的出行体验。乘车体验好、通勤速度快、换乘方式优,人们对轨道交通未来的发展充满期待。投入运营后,该车将在雄安新区至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快线上驰骋,为雄安新区“四纵两横”区域轨道交通网提供有力支撑。从雄安新区到大兴机场,一条雄安快线见证着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更见证着先进设备真正满足了每一位居民的出行需求。
从追赶到超越,技术发展的每一步都走得极为坚实。无论是市域列车还是高铁飞驰,轨道交通业早已成为“中国智造”。从备受追捧的卧铺车厢,到动车组列车成为“新宠”,再到完全智能化的乘车体验,传统观念中“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与中国标准智能市域列车早已不同。科技高速发展的背后是科研工作者们的稳扎稳打,更是一次次攻坚克难的最好见证。在起步之初,外国先进技术的引进并没有阻挡自主研发的脚步,尽管外国技术十分完善,但只有掌握核心技术才是“最佳选择”。科技的研发是一场马拉松,谁跑得快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谁跑得更远?谁跑得更稳?在中国技术高速发展的同时,并没有将技术局限于自身的使用,而是积极推动对外合作。雅万高铁、中老铁路等国际合作项目,让全球共享科技带来的美好生活。
智能化、模块化、集成化的列车早已成为经济发展的催化剂,带动人才流动,盘活资源配置。在京津冀,在长三角,在大湾区,立体化的轨道交通早已不限于单独的交通属性,便捷的交通方式将城市群串联,激发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市域列车作为城市间交通的“毛细血管”,成为打通城市间通勤壁垒的“最后一公里”。伴随着《雄安新区至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快线项目委托运营协议》正式签署,京雄快线与北京地铁接通问题也给出了满意的答案。作为全球最快的全自动运行轨道车辆,本次发布的中国标准智能市域列车,自身也代表着不断推进科技创新的强烈信号。
轨道交通网越织越密,幸福生活越来越好。相信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下,科技发展将更好地普惠民众生活,将技术转化为积极发展的强劲引擎,在美好生活的快车道上,跑得更快,跑得更远,跑得更稳。
(来源:中国网 作者:蔡东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