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票据大变革,铁路举措便民利民更暖民
自10月1日起,全国铁路将告别“纸质报销凭证”,全面进入电子发票时代。实际上自2024年11月1日起,铁路部门已经开始推行全面数字化的电子发票,从推广、过渡到全面实行,铁路部门一次次的改变,是技术的更迭,也是对为民初心的坚守。
上海客运段列车工作人员正在核验旅客购票信息。王叶波 摄
这恰恰击中了旅客出行的痛点,以往为了报销的一张纸,旅客得留出精力和时间去排队办理,还要担心遗失等。电子发票从根本上解决了这些问题,轻点一下就能存起来,还能及时打印。值得点赞的是,铁路部门没有“一刀切”地走向线上,还保留了“行程信息提示单”打印服务,新增了线下电子发票申请途径,而且支持代办人开票,这些细节处处考虑到老人、脱网人群等特殊群体,体现出了国企在改革中不变的温情。
从践行环保理念角度看,这张“消失的纸”意义重大。作为国民经济的大动脉,在大基数的旅客发送量下,每年开具的报销凭证数量必然非常多,全面实行电子化则可以大大缩减纸张耗费量以及物流、储存等运输保存过程中的碳排放。这是“无声”的改变,也是铁路部门积极践行“双碳”目标的一个实质性举措,这也表明了“绿色观念”正逐步从宏观层面渗入到人民群众生活点滴当中。
从发挥示范效应方面看,加速推动票证电子化是大势所趋。当前国家正在稳步推进税务无纸化、办公无纸化等措施,铁路部门作为特大型国有企业,加速推动报销凭证电子化向社会发出了明确的信号,尽早实施无纸化模式,对减少企业经营成本和深化企业改革发展都有重大价值和意义。铁路系统有着众多的用户基数和国家级别的服务网络,率先推进报销凭证全面电子化,很可能会给其他行业诸如航空,公路客运,旅游服务之类赋予可供模仿的样板,从而加快整个公共服务领域的数字化速度。
从推动企业改革层面看,电子发票的推广其实也在悄悄地推动着社会信用体系以及数据治理能力的提升,每一张电子发票的背后都是一次真实的、可被追踪的交易行为,这对于企业来说有利于规范自己的财务流程,对于未来基于数据的服务优化也存在可能。而从防伪、存储到调阅,电子发票也都比纸质凭证更加安全、更加高效。
从一张纸的“消失”,到一整套服务的“重生”,铁路电子发票的全面推行,我们看到了,技术革新并不一定非要冷冰冰地替代,也可以是温暖的、有步骤的衔接。它既顺应着时代的节拍,又守住了不让任何人掉队的底线。这就是公共服务数字化改革的样子——快一步,也暖一度。
(来源:中国网 作者:朱贵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