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伟:高速铁路零部件智能制造领域的技术控
在繁忙的锻冲车间里,有这样一个身影,他总是最早到达、最晚离开,用汗水和智慧在钢铁世界里雕刻出一个个精准无误的零件;他独自设计出了一系列精巧复杂的工装解决方案,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生产过程中的诸多难题。他就是中铁电气化局工业公司高铁电气宝鸡保德利电气设备有限责任公司模具车间副主任李伟。参加工作16年来,凭借对技术的深厚热爱和锐意创新的精神,他在中国高速铁路零部件智能制造领域贡献着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李伟的身影常常与各种数控设备相伴。无论是需要精细操作的数控车床,还是多功能的数控铣床,亦或是复杂的加工中心,他都能熟练驾驭,仿佛这些无声的机器在他手中就能拥有生命。他能够迅速理解产品图纸的每一个细节,依据工艺要求,编写出高效、精确的数控加工程序。每当生产线遇到难以攻克的技术难题,同事们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找李伟。
一次,公司接到了一项紧急且复杂的产品订单,要求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一系列高精度零件加工。面对挑战,李伟主动请缨,利用他的“十八般武器”快速完成零件的三维建模与优化,编写高效加工路径,最后在一台先进的多轴联动加工中心上进行调试。他夜以继日,不断优化程序、调整参数,终于在截止日期前成功交付了所有高质量零件。
在模具车间里,工装的多样性和加工程序的复杂性考验着每一位职工的智慧与耐心。更换工装时,找正、对刀等繁琐步骤拖慢生产节奏;传统工装夹具装夹少、误差大、互换差,则如层层枷锁束缚生产效率。
为了应对这一问题,李伟通过不懈的努力与探索对工装夹具开展全面优化革新。他引入标准化的工装连接方式和工艺定位平台,为生产线安装上了灵活高效的“关节”,使得不同产品间的工装更换变得迅速而准确,大大缩短了以往耗时的调试过程,数控机床的调机时间也随之大幅减少。这项改进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还为企业节省了18万元成本。
李伟积极发挥骨干力量“传帮带”作用,为年轻职工铺就成长“快速路”。他不仅将自己的丰富经验和精湛技艺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新职工,还特别注重培养新职工的安全意识和自我学习能力,确保他们在技术提升的同时,能够树立正确的安全生产观念。他通过“一对一”指导、实操演示、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方式,极大地缩短了新职工的适应期,使他们能够迅速融入团队,独立承担工作任务。在他的悉心指导下,许多新职工不仅在短时间内掌握了必要的操作技能,还在各类技能竞赛中脱颖而出,为公司赢得了荣誉。他倡导的“安全第一,技能并重”的理念,深深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班组成员,构建了一个既注重技术传承又强调安全生产的学习型班组文化。
不仅如此,李伟还积极推动班组内部的创新与改进,鼓励成员提出合理化建议,对生产流程进行优化,有效提高了工作效率和产品质量。在他的努力下,班组技能水平大大提升,为公司的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来源:劳动午报 作者:余翠平 何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