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质车票”正式退场?这个说法其实不准确
9月1日,“纸质火车票将正式退出历史舞台”登上热搜,引发关注。相关报道显示,从10月1日起,铁路部门将正式停发纸质火车票。
该政策对于经常出差的旅客来说,无疑是一件好事。但是也有网友担忧,今后老年群体以及没有智能手机的人乘车时,可能会因为没有纸质车票难以获取乘车信息,带来一些不便。
先厘清一个事实,所谓“取消纸质车票”,压根儿是个伪命题。铁路部门早就全面实施电子车票,乘车只需身份证一刷,所谓的“纸质车票”,目前仅能供报销使用。换句话说,不会用手机的老人,依旧可以去窗口买票,车站还会给一张行程信息提示单,上面依旧记载着相关信息。购票、乘车流程其实没变,只是发票的形式变了。
更关键的是,取消纸质车票,恰恰是对老人的保护。过去,子女帮老人买票后,总习惯提前取一张“蓝票”当定心丸。但这张小小的车票,既是凭证,也是风险。若是不小心丢了,其作为有价票据,无法补发,若是不小心误了车、改变行程,就只能自认倒霉,无法办理改签或者退票手续。现在好了,行程信息提示单可以在窗口、自助机按需要打印,丢了也可补打,不影响改签或者退票。对于老人来说,安全系数直线上升。
那若有不会使用智能手机的老人需要报销凭证,不得更麻烦呢?在改革前,一个不会使用手机的老人需要购票、报销时,需要去售票窗口排队购票并取票;按照目前铁路电子发票的相关政策,除了需要窗口排队外,还要再从铁路12306APP或者铁路12306网站进行获取,对于他们来说,确实有些麻烦。
政策落地从来不是一蹴而就,每一次技术迭代,都伴随“代际摩擦”。因此,铁路部门要做的不是简单停发纸质票,而是在这段时间里,把“最后一公里”的服务做实。当年ATM机取代存折,也有一群人大喊“银行要抛弃老人”;如今扫码支付普及,菜市场大妈照样能掏出二维码。事实证明,公共服务只要留好“缓坡”,老人从来不是顽固的“数字难民”,而是慢半拍的“数字移民”。关键在缓坡怎么修:纸质票保留时间再长些、实行初期志愿者数量增加多些,或者像医保一样,可以开通个亲情账号,子女可以替父母获取电子发票……总之,办法总比困难多,就看铁路部门愿不愿意把“人民铁路为人民”从墙上摘下来,写进每一项措施里面。
最后,“纸质车票”退场不是终点,而是“适老化”升级的起点。下一步,就看铁路部门能不能把“最后一公里”走成“最好一公里”。
(来源:中国网 作者:席忠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