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从听诊器到检查锤:所有回响,始于平凡

2025-09-01 13:15

来源:中国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玄晨初醒,湟水河畔静谧宁祥。负责巡查的马万里缓步踱来,手握检查锤,静听铿锵敲击,他谨慎而专业地执行着自己的职责,丝毫不敢有任何马虎大意的举动……一声声敲击,如同轻拂脉搏,一次次起落,他也被亲切地称呼为”马金锤”,桥隧支座经历风霜,承载着无数来往旅人,这锤声里,敲出的是责任与坚守,更是一段沉甸甸的岁月。

“金锤”之誉,源于一次化险为夷的精准判断。多年前,在一次隧道日常检修中,马万里凭借锤声细微差异,发现衬砌背后存在空洞隐患。他连夜组织抢修,排除风险,自此“马金锤”成了铁路线上的“安全符号”。

鲜为人知的是,这位如今的‘桥隧大夫’,最初学的是医学。五年卫校、听诊器与白大褂,本可能是他的人生轨迹。但为完成父亲“守护铁路”的心愿,他毅然转身,从零开始。他为弥补知识短板,白天现场学、晚上书本学,刻苦研读《桥隧构造与维修》《铁路工程施工技术》等专业书籍,笔记写满了10多本。凭借这般韧劲,他不但迅速掌握了桥隧检修技能,更是实现了从‘门外汉’到‘技术能手’的华丽蜕变。从脖挂听诊器到手拿检查锤,从病房到桥隧,他没有停留在转行的“阵痛”中,而是用极致的努力,完成从医学生到技术能手的华丽转身。每每问起他是否后悔时,他便说道:“从医生到高原铁路人,我变的是一身工装、一片战场,不变依旧是——守护的生命线。”

有人说,高原铁路的检修,考验的是技术,更是意志。零下30℃的严寒、强烈的紫外线、凌晨3点开始的“天窗期”作业……这些在马万里看来,不过是日常。26年,3300多公里徒步巡检,相当于绕青海湖近20圈。他所负责的路段至今“零差错”“零事故”,不是靠运气,而是靠每一次锤击、每一笔记录、每一个不眠之夜累积起来的严谨。

但马万里并不止步于“坚守”。真正的高手,是在重复中提炼创新。在多年的一线工作实践中,他总结出‘先看后听再确认’的检查法,通过‘看外观、听异响、测数据’这三步流程,极大地提高了隐患排查效率;他研发的‘空眼吊线’检测技术,能够精确测量桥隧结构的细微变形,填补了高原铁路特殊环境下检测技术的空白。他还带领团队研制出‘自动排水栅栏’,有效解决了涵洞积水的难题,该成果获得国家专利;编写的《桥隧工作业指导书》,成为一线工人的‘操作宝典’,被广泛推广应用。凭借这些创新成果,他先后荣获多项QC成果奖,获评‘铁路首席技师’,用技术创新诠释着新时代的工匠精神。

“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众人的力量是无穷的。”作为一名党员,马万里深知“传承”比“个人闪光”更重要。由他牵头成立的‘金锤工作室’,既是技术创新的平台,也是人才培养的‘摇篮’。针对‘95后’青年职工经验不足的问题,他创新‘师徒结对+实战练兵’的模式,将课堂搬到检修现场,手把手教他们识别隐患、处理故障。在他的带领下,工作室先后培养出30多名技术骨干,多人在铁路系统技能大赛中获奖,‘金锤工作室’也被评为‘党内优质品牌’,成为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的生动范例。它向我们证明:真正的工匠,不是独善其身的专家,而是开枝散叶的导师。它向我们证明:真正的工匠,不是独善其身的专家,而是开枝散叶的导师。他再一次向我们证明了:真正的工匠,不是独善其身的专家,而是开枝散叶的导师。

26年,一把锤,一条路,一颗心。他没有言语惊天,却用每一次敲击,书写出最踏实的人生答卷。这,就是工匠。这,就是信仰。

在“交通强国”战略深入推进的今天,我们更需要像马万里这样的“基层工匠”。他们不一定有耀眼学历,但一定有扎实技能;不一定常站C位,但始终守在一线;不一定滔滔不绝,但默默传承带教。愿更多年轻人能以这样的“匠人”为镜,照见自己的职业选择与人生价值——毕竟,所有的非凡,皆源自平凡的坚守;所有的回响,皆始于孤寂中的锤音。

(来源:中国网 作者:朱哲)

【责任编辑:郭旭】
无障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