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时评:暑运下半程,流动的中国更美好
八月酷暑之中的人流涌动,作为“大考”的暑运已经进入了全线冲刺阶段。全国铁路单日发送旅客持续突破千万人次关口的背后,就是流动中国的生动写照。从北上广深这些大型交通枢纽,到远离沿海内陆的中小线路上;从小运力的绿皮车到大跑速的复兴号,面对庞大的客流,铁路系统正积极地采取一系列措施,以更全面的运输组织方案和服务体系在人山人海中书写高效率和有温度的完美答卷。
从“流量承压”到“效能释放”枢纽的系统性进化。暑运真正的考题从来不是某一个环节,而是枢纽如何联动起来。上铁集团正在尝试应用“四网融合”理念构建全新列车调配模式,通过对近3年暑期间抽样线路列车客流量的数据分析,提前做好15%的普速列车的检票口改造为“普高兼容”的模式,高峰期时多放行大约800人/小时。此外,根据候车区瞬间人流情况,系统可随时调取候车面积最大容量的候车区信息并显示于电子屏上,并且在适当时候引导旅客到”空位较多”的区域候车。全国100个重点站实施的“15分钟应急圈”,把到站办工区、医疗点、饮水处、卫生间等每一个服务网点都划入网格之中,凡网点出现的客流堵塞,网点人员都可以在15分钟内到达现场组织通行;因暑期亲子客流量增加到28%,200个车站对亲子设施进行了改造扩容,新增母乳室174间,喂奶带娃更加便捷。并配置了智能恒温箱可同时储存20份母乳,较之前提高了2倍。同时增加了可承重50公斤的折叠式婴儿护理台,可以同时供双胞胎以上孩子使用,这一温暖人心的设计增加了乘车便利度和舒适度。
从“标准服务”到构建”移动空间”的温度方程式。高铁列车不再是简单的运输工具,而是一个满足多元化需求的移动空间,“藏在车厢里”的各种暖心服务正是暑运最温暖的画面。为给广大旅客打造更加温馨舒适的乘车环境,铁路部门推出“需求预判-资源匹配-全程接力”服务链。采用12306大数据精准预判方式提前找到特殊重点旅客并进行预约,从原来到站申请的轮椅预约服务升级为出发点对接的服务模式。考虑到学生客流的较多,有200列动车组设置了研学专座区,配备了充电接口以及临时书架,真正把火车变成了移动课堂。G343济南到温州南的列车上,看见腿上有蹭伤的乘客,列车长立刻从“爱心百宝箱”里面拿出来碘伏碘酒为其进行消毒包扎;对于上夜班乘车回家的旅客,餐车“深夜暖胃包”里的热粥和小菜,就像冬日里的暖阳,温暖着每一位奔波在外旅客的心。
从"单打独斗"到"全域协同"的综合服务体系。暑运流量的稳定离不开隐藏在幕后的协同联动系统,面对各类应急突发情况,迅即反应的背后是万千数据在予以支持,是中国铁路深耕网络信息技术结出的“累累硕果”,是为了旅客出行体验更加美好的愿景。站城联动深度融合,构建“交通运输与城市服务”的双向体系,如今,西安、成都等10个大型客运枢纽站都将铁路运输与公交、地铁进行了时刻表对接,通过打造本地客运枢纽综合体系,为因高铁晚点或末班次列车的旅客提供便捷服务。此外,多个车站利用本地风土文化和商业资源为旅客推出“高铁+体验”服务包,,提升了旅客“出行即生活”的城市服务质量。
在这场盛夏的“大迁徙”中,中国铁路正用独特的智慧与温情书写着属于自己的篇章,这一幅幅流动中国的美好画面与那远方钢轨和车轮的碰撞声交响共鸣。
(来源:中国网 作者:邱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