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哈齐高铁十年,铸就北疆发展新坐标
2025年8月17日,中国最北边的高铁——哈尔滨到齐齐哈尔高铁开通运营满十年了,这条全长282公里的钢铁交通要道,从2015年第一班列车出发后,一共安全行驶了8189万公里,运送旅客超过1亿人次,把哈尔滨到齐齐哈尔的时空距离从5小时缩短到84分钟。
哈齐线是全世界第一条高寒高铁,在零下35℃的极冷环境里安全运营了十年没出过事故,还靠着51项防寒专利技术建立起完整的高寒高铁运维体系,给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高寒铁路建设提供“中国方案”。
寒冷的极限被打破,从技术攻关到标准输出的创新跨越,在黑龙江的冰天雪地里,哈齐高铁用了十年时间,实现了高寒铁路技术的世界突破;面对零下40℃的极端低温,中国铁路工作者用转向架系统电加热装置、制动系统防冻结设计等创新,研发出动车组运行故障图像检测系统、车底智能巡检机器人这类科技装备。这些革新让列车在冰封雪冻时能安全稳定地快速行驶,还让中国高铁技术标准走向世界,俄罗斯莫斯科到喀山高铁、蒙古国乌兰巴托到扎门乌德铁路等项目,都用了哈齐高铁的防寒技术体系。
产业相互带动,从交通干线变成经济走廊的巨大变化,哈齐高铁的铁轨延伸,其实是东北地区从“硬连接”到“心连接”的战略提升,当两座城市由远远相望变为近在咫尺时,哈大齐工业走廊的产业要素开始自由流动;哈尔滨新区的高端装备制造借助高铁快速连接产业链上下游,大庆的新材料工业凭借交通优势吸引创新要素聚集,齐齐哈尔的烤肉、大庆的湿地游产业因高铁带来的人员“流动量”顺利转化为经济“留存量”。数据显示,沿线城镇新增加了1.8万个工作岗位;2024年扎龙自然保护区的游客数量达到1845万人次,比十年前多了36倍。数字背后,是“高铁加文旅”“高铁加物流”这种新形态发展得很兴旺。
民生方面的热度,从出行的变化到生活模式的很大改变,高铁轮子在松嫩平原转起来,不只是让时空距离变短了,还改变了北疆百姓的生活方式,高速列车让“周末游龙江”成了新潮流,哈尔滨市民上午在中央大街溜达,下午就能在扎龙湿地看鹤,这样的“同城化”生活体验正改变着数百万人的休闲方式。这十年里,这条高铁线路运送的不仅是旅客,还有大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哈齐高铁十年的发展历程,是新时代交通强国战略的生动体现,这条钢铁长龙不仅连接着哈尔滨的城市繁华和齐齐哈尔的鹤乡风情,还打通了技术革新的新高度、区域协作的新期望以及民生改善的新景象。首班列车鸣笛时,我们看到的不只是一条铁路通了,更是一个区域经济格局变了,一个创新生态培育起来了,一个民生幸福提升了。这就是中国高铁一直领先世界的真实情况,也是新时代东北振兴的生动例子,北疆大地冰凌花开的时候,哈齐高铁正用中国速度书写着这片黑土地的复兴故事。
(来源:中国网 作者:侯利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