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钢轨铸就“新丝路”,驼铃声声三万里
8月13日9时50分,随着一声机车汽笛长鸣,满载55个集装箱光伏组件的X9043次中欧班列从西安国际港站缓缓驶出,中欧班列(西安)累计开行突破3万列,开行总量超过全国中欧班列累计开行总量的1/4。
开行12年来,这条从内陆延伸的“钢铁驼队”以开行量、货运量、重箱率三项核心指标全国第一,书写了新时代丝路传奇。
运输能力的成倍提升。从首次开行中欧班列以来,西安国际港站多次扩能改造,铸就了日装卸50列、年吞吐540万标箱的“中国速度”,10余台龙门吊昼夜不息,支撑起覆盖欧亚18条国际干线与国内26条集结线路的物流网络。此外,依托全国首创的全程时刻表班列,“客车化”精准调度让西安至杜伊斯堡的运输时间压缩近半。跨里海“铁—海—铁”联运通道更将时效压减至最快11天,占全国该线路80%运量,真正实现“条条大路通欧洲”。
降本增效的系统革命。3万列不是数量叠加,而是质效跃升。一方面,“关铁验检合一”“问题联商联动”等创新使货物集结时间从8.5天锐减至最快24小时,企业综合成本降低15%。另一方面,铁水联运“一单制”实现“一次委托、一箱直达”,俄罗斯进口牛皮纸经此通道抵达太仓港,时效提升30%、成本下降25%。系列创新共同织就了“效率高、成本低、服务优”的黄金通道。
腹地经济的开放蝶变。当中欧班列从物流通道升级为经济枢纽,产业链的重新布局便水到渠成。在西安国际港,中林木材园年吞吐量从10万吨跃至100万吨,五矿钢材物流园吸引陕钢、包钢落户,年吞吐突破400万吨,成为西北最大建材集散中心。爱菊粮油依托班列构建哈萨克斯坦—阿拉山口—西安跨国产业链,中亚面粉10天直达西安,成就“西安市场占有率达30%”的奇迹。而“中国智造”更借力出海:比亚迪、吉利通过班列将汽车出口时效较海运缩短三分之二,上半年11.2万台商品车由此驶向全球,带动西安成为西部汽车产业核心集散地。
十二载钢轨延伸,三万里驼铃不绝,这3万列的背后,是一条从内陆腹地到国际枢纽的开放之路。钢轨铿锵,正续写着古丝路“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的当代史诗。
(来源:中国网 作者:黄晓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