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以科技创新引领和推动世界高铁的发展
前不久,一名美国记者来中国旅游选乘了不同时速的火车,不管是哪种速度的火车都令他有不一样的感受,特别是当他坐上中国的高铁,车内的舒适平稳和车外的绿色光影让他有一种“灵魂出窍”的感觉,仿佛自己正在快速地浏览一幅中国全景图。
高铁车厢内座无虚席。徐晓帆 摄
高铁是交通运输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也是一个国家工业化水平的重要体现。中国高铁发展虽然比发达国家晚40多年,但依靠党的领导和新型举国体制优势,经过几代铁路人接续奋斗,实现了从无到有、从追赶到并跑、再到领跑的历史性跨越。截至2024年年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6.2万公里,其中高铁营业里程4.8万公里。高铁网的建成,大大压缩了区域间时空距离,进一步促进劳动力、人才、信息、技术、资金等要素的快速流动,为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改善群众出行条件、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发挥了重大作用。
中国高铁作为国之重器和“金色名片”,高度集成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和新工艺等众多尖端技术。
在高铁工程建造领域,攻克了路基沉降、轮轨震动、大跨度桥梁、长大隧道、大型客站设计和系统集成等世界性技术难题,系统掌握了不同气候环境、不同地质条件下建造高铁的成套技术,无论是高山还是大海,无论是湿地还是沙漠,中国高铁畅行无阻。
在高铁技术装备领域,持续深化自主创新,突破技术瓶颈,成功研制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和世界先进水平的“复兴号”中国标准动车组,能够适应高原、高寒、风沙等各种运营环境。前不久,新研制的时速400公里的CR450“复兴号”动车组完成了试跑,不久将投入使用,标志着我国高铁技术已经迈入世界领先行列。
在高铁运营管理领域,全面掌握了复杂路网条件下高铁运营管理成套技术,创新了复杂路网条件下不同速度等级高速列车高密度跨线运输调度技术,解决了不同动车组编组、不同速度、长大距离和跨线运行等运输组织难题,实现了繁忙高铁干线和城际铁路列车高密度、公交化开行,高峰期发车间隔仅有4—5分钟。
在高铁安全生产领域,充分发挥科技保安全作用,在“复兴号”动车组部署2700余项监测点,开发了自我感知、健康管理、故障诊断等列车运行在途监测技术,实现了对列车运行的全方位实时监测;建立了由高速综合检测车、沿线检测传感装置等设备组成的高铁线路设备在线监测系统,实现了对高铁基础设施运行状态的精准掌握。
可以说,中国高铁是科技创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生动实践,树立了高铁技术的国际标杆,必将引领和推动世界高速铁路的发展,为造福人类作出更大贡献。
(来源:中国网 作者: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