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轨上的不眠夜:昌九城际高铁换轨纪实
8月3日凌晨,昌九城际铁路上行线K110+143—K110+920区段随着最后777米新轨精准落槽,中国铁路南昌局集团有限公司鹰潭工务机械段换轨大修一车间历时一个月的高铁换轨任务圆满结束。这是该车间继2023年首次高铁换轨后,又一次高标准完成高铁换轨作业。
2025年8月3日,鹰潭工务机械段换轨大修一车间闪光焊焊接打磨焊头。徐亮 摄
与普通铁路换轨有很多不同,高铁换轨对精度和效率的要求近乎苛刻。轨道平顺性必须控制在毫米级,且整个作业必须在230分钟的“天窗点”内完成——从凌晨1时20分到5时10分,每一分钟都极其宝贵。
8月3日0时30分,距离计划封锁施工还有50分钟,换轨大修一车间的全体人员已抵达施工通道口。高铁换轨的准备工作远比普通线路严格:作业人员首先接受酒精测试,随后逐一登记工机具数量,并由防护员拍照核对。这种“三清点”制度,上道前、作业后、收工前各清点一次,以此确保每一件工具都不会遗落在轨道上。
2025年8月3日,鹰潭工务机械段换轨大修一车间职工操作换轨车。徐亮 摄
1时25分,随着封锁命令延迟5分钟下达,车间副主任宋国辉立即通过对讲机发出指令:“各班组注意,封锁命令已下达,进入栅栏门!”早已准备就绪的职工们闻令而动,迅速推着沉重的工机具进入作业区。夜色中,钢轨碰撞的铿锵声与对讲机里此起彼伏的指令声交织在一起,长长的作业队伍宛如一条钢铁巨龙,在轨枕间有序移动。
时值南昌盛夏,即便深夜的施工现场,闷热的空气依然让人透不过气,体感温度直逼35℃。作业人员虽然只穿着轻薄的防护背心,但在高强度作业下,不到20分钟工作服就已湿透,紧紧贴在背上。豆大的汗珠顺着脸颊滚落,却没有人放慢手中的工作节奏。
2025年8月3日,鹰潭工务机械段换轨大修一车间职工检查闪光焊情况。徐亮 摄
1时54分,闪光焊车精准停靠在测点5位置,焊花飞溅中开始了新轨焊接作业。与普通铁路不同,高铁换轨必须在当天完成现场焊接,这对施工配合提出了极高要求。2时34分,换轨车准时启动,低沉的引擎声中,轨落槽作业全面展开。整个过程中,换轨车与闪光焊车必须保持"零误差"配合——只有待焊接完成、闪光焊车安全撤离后,才能继续后续轨道更换工作。
与此同时,电务钻眼、扣件安装、新旧料装卸、收轨准备......各道工序环环相扣,现场虽然忙碌却井然有序。工人们默契的配合,让这场高难度的换轨作业如同精密的机械般高效运转。
2025年8月3日,鹰潭工务机械段换轨大修一车间终点拢口据轨。徐亮 摄
3时12分,777米新轨全部落槽。计划工长刘岳云通过对讲机确认各测点数据:“测点一9毫米,测点二18毫米……”所有测点数据确认到位后,“撤撞轨器,退销子,两边锁定”随即,工人迅速打紧弹条。同时探伤人员对焊头进行检测。
4时07分,张健君工长与配合单位技术人员推着的轨检小车来回检查新铺设的轨道。当最后一组数据确认无误后,“轨距、水平全部合格!”这声宣告让现场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但工作还未结束——5名清道人员立即展开地毯式排查,他们手持强光手电,弯腰检查每一寸道床,连道砟缝隙都不放过,确保轨道上不留任何隐患。“一颗小小的弹条都可能引发高铁重大事故,我们必须万无一失。”清道负责人王志军说。4时58分,全员撤离线路,比原定时间提前完成任务。
2025年8月3日,职工探伤焊接接头。徐亮 摄
望着东方渐亮的天色,职工们疲惫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一个月前,这支两年未接触高铁换轨的队伍还处处生疏,如今却能在230分钟的天窗点内默契高效的完成了此次高铁换轨。从生涩到娴熟,他们用严谨作风和过硬技术,再次诠释了中国高铁的精度与速度。
(来源:中国网 作者:徐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