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钢轨上的“攻坚尖兵”:姜磊森的暑运护航记

2025-08-06 16:28

来源:中国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八月午后,酷暑如蒸,宁启线海门综合维修工区内的钢轨被热浪裹缠,停放在此的DWL-48型捣稳车,金属外壳也被烈日烤得滚烫。此时,只见来自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大机运用检修段机械设备科的党员技术骨干姜磊森,正钻进钻出地在捣稳车内外忙碌,排查着设备调试时发现的轨向数据异常症结,身上的工作服早已被汗水浸出大片深色痕迹。


2025年8月5日,上海大机运用检修段姜磊森正在调试大机设备。叶飞 摄

片刻之后,姜磊森直起身子,眼角的汗珠滑入衣领,他却丝毫未觉。此时的他心中已有了答案:“把拨道弦的张紧压力调大些,问题应该就能解决。”这是他入职的第14个年头,也是他肩扛重任、守护暑运的第10个夏天。

今年六月,该段计划调配4台DWL-48型捣稳车投入高铁线路精确捣固作业,其作业精度需达到毫米级,宛如在铁轨上“绣花”。但是,由于该段此型号设备是首次参与高铁线路精确捣固,如何确保其满足高作业精度要求,成为了“难啃的硬骨头”。曾参与荣获第三十六届上海市优秀发明选拔赛优秀发明银奖的“有砟高铁大机精确捣固作业关键技术研究”项目攻关的姜磊森主动请缨,在技术研讨会议上拍着胸脯说:“给我一支队伍,我一定在最短的时间内,让设备的作业精度符合高铁精捣作业标准。”


2025年8月5日,上海大机运用检修段职工正在盯控大机设备作业情况。叶飞 摄

从那以后,姜磊森就带着团队“安营扎寨”在一线,携手机组人员一起攻克设备难题。他们白天顶着烈日,对设备的电气、机械、液压、气动等系统进行反复调试,摊在一旁的图纸,边缘被汗渍泡得发卷,边角泛着深浅不一的黄。到了深夜,全程跟着捣稳车作业试验,以鹰隼般的目光盯着每一处细节,同时仔细记录着每一个相关仪器的显示参数和作业前后线路的动态数据。

每当作业结束后,天空已泛起了些许的鱼肚白。他们坐在返程的大巴车上,认真分析研讨所有参数、数据,大家的讨论声裹着困意撞在了一起。“明天咱们把这个电位器的误差调整到0.1mm以内,作业精度应该还能提高。”姜磊森用红笔在图纸上的基本起道量给定电位器标记画圈,向队员们阐述自己的想法。


2025年8月5日,上海大机运用检修段职工正在核对作业参数。叶飞 摄

从开展设备调试任务开始,类似的场景已成为了常态。当第30天的试作业时,首批调试的2台捣稳车测试后的线路数据符合标准,团队的骆小雷激动得把记录本摔在地上:“成了!成了!”严谨的姜磊森嘴角刚扬起半分笑意,眉头便又拧成了绳,随即向队员们提醒道:“虽然成功了,但我们还要再多试几次,确保数据稳定了才算数。”截止目前,他们成功完成了4台捣稳车的调试,均符合作业要求。

姜磊森不仅是技术壁垒的“破冰者”,也是创新成果的“培育者”。近年来,他参与设计的“铁路工务机械车车钩拆装装置”借助液压辅助系统,将原本3小时的车钩拆装流程压缩至1小时;“制动梁拆装小车”采用万向轮加升降平台设计,使员工劳动强度降低60%;“附挂试验装置”实现了每年减少单机运行200余次的成果,累计节省近千小时作业时间;“铁路便携式传感器测试仪”能够不受场地制约,随时随地检测传感器的状态。这些项目均获得了国家实用新型专利证书,成了设备检修的“得力助手”。

如今,暑运的热浪依旧翻滚,姜磊森的身影仍在钢轨与机械间穿梭。他那身洇透又风干的工作服,像是刻满了铁路职业生涯印记的勋章;掌心磨出的厚茧,见证着从新兵到尖兵的蜕变。他以日复一日的坚守,生动诠释着“人民铁路为人民”的服务宗旨,彰显出一名新时代铁路人的应有的责任与担当。

(来源:中国网 作者:陆嘉诚)

【责任编辑:郭旭】
无障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