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时评:妙称“天才”招数 源于匠心服务
高铁上孩子吵闹,是暑运高峰期公共出行中常见的“小麻烦”,却也折射着公共服务精细化的大命题。南宁东开往杭州西的G1546次列车上,列车员覃云昊用“发试卷换安静”的巧思化解难题,不仅让车厢秩序井然,更让公众看到:面对公共服务中的“老大难”,只要肯用心,办法总比困难多。
公共服务的本质,是在规则与人性间找到平衡。车厢是公共空间,需要安静秩序;孩子天性活泼,长途出行中精力无处释放也属正常。过去,面对此类矛盾,要么是“一刀切”的强制约束,要么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消极放任,前者易引发抵触,后者则影响公共体验。而覃云昊的做法,跳出了“管理与被管理”的对立思维,他用试卷转移注意力,用贴纸强化正向行为,既尊重了孩子的天性,又维护了公共秩序。
用学习任务替代简单制止,这才是真正的服务升级。这种“疏堵结合”的智慧,恰是公共服务应有的温度。不回避问题,更不粗暴解决问题,而是用巧思搭建起理解的桥梁。所以有网友称赞他的“天才”招数 ,更像是“高铁在编班主任”。
“办法总比困难多”,从来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公共服务者应有的行动力。从覃云昊的“试卷+贴纸”,到同事们的“儿童百宝箱”“移动童趣吧”,这些创新举措背后,是对旅客需求的敏锐捕捉,更是对服务场景的深度思考。列车大家庭中,类似的“困难”还有很多,比如有些老年旅客在车厢内载歌载舞,或高铁车厢旅客长时间煲“电话粥”,又如在车厢内食用有异味食品等等。破解这些问题,关键就在于是否有“找办法”的主动意识,是否有“解民忧”的责任担当。正如高铁列车员们用小创新解决了大问题,更多公共服务领域的改进,或许就藏在对细节的关注里,藏在对公众感受的共情中。
而“办法总比困难多”的底气,更多源于对“服务”二字的深刻理解。公共服务不是单向的“管理输出”,而是与服务对象的双向互动。列车员们的实践证明:当服务者放下“管理者”的姿态,转而以“同行者”的视角思考问题,就容易找到既符合公共利益、又让旅客乐于接受的方案。给吵闹的孩子发试卷,不是监考,而是用孩子能理解的方式引导规则意识;给安静的孩子发贴纸,不是说教,而是用正向激励传递公共美德。这种将“规则教育”融入“服务细节”的做法,既解决了当下的问题,更在潜移默化中传递了文明理念,这正是公共服务的高级价值。
高铁上的这场“小创新”,给所有公共服务者提了个醒:困难无处不在,但解决问题的办法,往往就藏在对旅客需求的回应里,藏在打破思维定式的勇气里。匠心之美,在于细节;服务之精,在于用心。只要始终把“服务”放在首位,始终保持“找办法”的主动,就没有破解不了的难题,就能让公共服务既有规则的硬度,更有人性的温度。而这,正是新时代公共服务应有的模样。
(来源:中国网 作者:陶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