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崔兴龙:“铁路工匠”扎根风区,砥砺匠心

2025-07-28 17:26

来源:中国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盛夏的南疆铁路百里风区,戈壁滩被烈日炙烤得发烫,狂风裹挟着黄沙呼啸而过,卷起的沙粒打在接触网作业车的铁皮上,发出密集的“噼啪”声。37岁的崔兴龙正侧身钻在作业车走行部,借着手电的光线检查制动系统——这样的场景,在他扎根风区的13年里,早已是常态。从初入戈壁的青涩学徒到身怀绝技的全国“铁路工匠”,这位来自中国铁路乌鲁木齐局集团有限公司库尔勒供电段的接触网作业车司机,用坚守与钻研,在风沙肆虐的南疆铁路线上,刻下了属于新时代乌铁人的奋斗印记。

2025年7月11日,高温天气下,出车前对作业车走行系统进行全面细致的检查。邹洋 摄

扎根风区:把“风口”当“课堂”

2012年8月,24岁的崔兴龙从新疆工程学院毕业,带着对铁路事业的憧憬,来到了地处南疆铁路百里风区的鱼儿沟供电车间。这里的风,是刻在他记忆里的“第一课”——钢轨被晒得能烫熟鸡蛋,八级狂风突然袭来时,沙尘能瞬间模糊护目镜,人要死死抱住车体才不会被吹得晃动。“这风区的风吹得起漫天黄沙,却吹不跑咱扎根风区保证供电安全的决心。”老师傅在狂风中喊出的这句话,成了他心里最坚硬的“锚”。

风区的日子,大风预警是常态,应急抢修是家常便饭。“风越大,上线处理异物、排查隐患的次数就越多,干得多了,学的自然就多。”崔兴龙把风区的恶劣环境当成天然练兵场,每次大风来临前,他总会提前两小时热备车辆,逐一检查制动系统、电路接口,确保作业车召之即来、来之能战;集中修期间,他参与的天窗作业次数、机车走行公里数常年排在车间第一,沾满油污的工装口袋里,总装着个小本子,记着每次作业的设备状态、线路特点。

2025年7月9日,天窗作业期间与车站值班员进行车机联控,确认作业车运行径路。邹洋 摄

2014年春节,连续三天的大风预警让他放弃了回家团聚。他把作业车当成临时宿舍,吃在车厢、睡在驾驶座,耳朵里是呼啸的风声,心里却装着线路安全。“风区作业,每一次出车都是实战。”他常说。正是这样的实战磨砺,让他在2019年国铁集团供电专业职业技能竞赛中,面对作业平台故障无法复位的突发状况,以3秒优势完成操作,最终斩获接触网作业车司机个人综合第九名——这是当年集团公司在全路作业车司机的最好成绩之一。

深夜磨剑:让“经验”变“绝技”

风区的夜晚,崔兴龙宿舍的台灯总亮到深夜。床头那本泛黄的笔记本,是他的“秘密武器”。前几页画着作业车电路图、制动系统原理,中间是“听声辨故障”的心得——“启动时若有'滋滋'声,多为马达碳刷磨损”“行驶中出现'咯噔'异响,需检查走行部连接螺栓”……。

2021年一次天窗作业中,作业车突然无法启动,现场技术人员排查半小时仍未找到症结。崔兴龙俯下身,侧耳听了听启动电机的声音,当即判断是启动马达继电器触点氧化。他从工具箱里翻出一段短铜线,自制临时连接线,3分钟就让车辆恢复了动力,确保天窗作业按时完成。“这本事不是天生的,是听多了、拆多了,就练出来了。”他笑着说。

2025年6月17日,对班组司乘人员讲解多平台机械锁定装置操作方法。邹洋 摄

技术攻关中崔兴龙更是领路人,他牵头的“接触网作业车制动进气系统空压机空滤改造”项目成果在全段推广应用;创建作业车“五字管理法”,总结出的模块化分工包保和轮换巡检制度,破解了作业车日常维护的难题;参与的“接触网作业车电动抓轨器改造”等4个技术改造项目成果也在全段推广,大大提高了作业效率和行车安全系数。

薪火相传:以“匠心”育“匠人”

“个人强不算强,团队硬才是真本事。”在崔兴龙看来,风区的铁路安全,靠的是一群人的坚守。作为车间的技术骨干,他主动请缨担任新职司机的“师傅”。

“限速设定要精确到每米,GYK录入不能差一个数字,解列操作必须按'一关前、二关后、三摘风管、四提钩'四步来……”每逢周末,只要没有值乘任务,崔兴龙就会来到实训场地,给新职司机们上课。限速要求、解列流程、GYK录入要点,这些涉及行车安全的关键点,他总是反复强调、细致讲解,生怕徒弟们记不住。

2025年6月17日,现场讲解车钩三态作用的检查方法及保养注意事项。邹洋 摄

在他的带动下,车间形成了“比学赶超”的氛围。2025年以来,车间新增高级技师2名、技师4名,9名作业车司机拥有技师及以上职称,成为全段职称结构最优的班组。“看着徒弟们成长成才、独当一面,比我自己拿奖还高兴。”崔兴龙的话语里,满是欣慰。

13年来,崔兴龙操纵接触网作业车安全走行4万余公里,参与天窗作业430余次,从“全国铁路新长征突击手”到“铁路工匠”,荣誉背后是他在戈壁风区写下的坚守。风沙可以模糊护目镜,却模糊不了他对线路安全的专注;岁月能磨旧工装,却磨不灭他对技术的精益求精。正如他常说的:“风区的风再大,也吹不垮咱铁路人的根。”而这根,就扎在每一次出车的谨慎里,每一次攻关的执着里,每一次传帮带的热忱里。

(来源:中国网 作者:邹洋 黄春水)


【责任编辑:郭旭】
无障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