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钢铁动脉”穿山越岭 老区振兴再添引擎

2025-07-17 11:03

来源:中国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2025年盛夏,赣南与粤东北的崇山峻岭间,瑞梅铁路建设现场机械轰鸣、焊花飞溅。这条串联江西瑞金与广东梅州的钢铁动脉,在全线最大跨度连续梁提前12天合龙、会昌站站房主体施工启动、平远制梁场加速预制等关键节点突破中,正以“每天一公里”的攻坚速度,将国家“十四五”重点工程的蓝图转化为现实。这条承载着老区振兴使命的铁路,不仅刷新着工程建设的“进度条”,更在交通强国战略中刻下新时代的发展坐标。

技术攻坚,穿越地质迷宫的“中国方案”。瑞梅铁路全线桥隧比超75%,需穿越赣南断裂带、溶洞群等复杂地质。以湘水特大桥为例,160米主跨连续梁跨越湘水河,下方是济广高速与G206国道,梁面作业空间不足3米,安全风险堪比“高空走钢丝”。建设团队创新采用“智能监测+BIM模拟”技术,在梁体内部植入300余个传感器,实时反馈应力数据,将合龙误差控制在2毫米内。这种“毫米级精度”的施工标准,正是中国铁路从“跟跑”到“领跑”的技术缩影。更值得关注的是,工程突破了单线铁路的设计局限。通过优化最小曲线半径至2000米(困难地段1600米)、最大坡度13‰,在保障货运能力的同时,为未来客运提速预留空间。这种“适度超前”的设计思维,既符合沿线经济需求,又避免了盲目追求高铁标准的资源浪费,为中西部铁路建设提供了可复制的“性价比样本”。

民生赋能,从“路网末梢”到“发展枢纽”。瑞梅铁路的“控制性”不仅体现在工程难度,更在于其对区域发展的“杠杆效应”。安远、寻乌、平远三县将结束不通铁路的历史,这意味着赣南革命老区200万群众首次接入全国铁路网。以安远县为例,当地脐橙年产量超15万吨,但受制于交通,冷链物流成本占售价的30%。铁路通车后,通过“公铁联运”,运输成本有望下降40%,让“赣南脐橙”从“田间”直通“舌尖”。这种民生赋能还体现在“站城融合”的创新实践中。会昌站以“十面红旗”为设计灵感,将红色文化元素融入站房立面;平远站配套建设1.6万平方米智慧储能电站,实现“车站+产业”的能源联动。这些设计打破传统车站“过路站”定位,使其成为老区对外展示的“文化窗口”和产业升级的“动力源”。

战略联动,粤港澳大湾区的“北翼支点”。瑞梅铁路的深层价值,在于其作为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长三角-粤港澳主轴”组成部分的战略定位。铁路向北连接鹰厦铁路,向南接入漳龙铁路,形成“赣南-梅州-潮汕”3小时经济圈。这种时空压缩效应,将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梯度转移。广东的电子信息、装备制造产业可向沿线布局,而江西的稀土、有色金属资源则能更高效对接大湾区市场。数据印证着这种联动效应,平远县已规划建设3000亩“飞地经济园”,与深圳龙岗区达成共建协议;寻乌县依托铁路优势,引进粤港澳冷链物流企业,打造“东江源果蔬集散中心”。瑞梅铁路正从一条区域铁路,升级为撬动中部崛起与粤港澳协同发展的“战略支点”。

从1931年中央苏区第一条红色铁路“赣瑞龙铁路”前身,到2025年瑞梅铁路控制性工程的攻坚突破,赣南大地的铁路建设始终与国家命运同频共振。这条铁路的每一根枕木,都承载着老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每一座桥梁,都架起了区域协调发展的通途。当2027年列车鸣笛驶过湘水河时,它带来的不仅是时空距离的缩短,更是一个革命老区在新时代的“振兴宣言”——以交通之变,引领经济之变、开放之变、民生之变,书写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篇章。

(来源:中国网 作者:侯利彬)

【责任编辑:郭旭】
无障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