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绝美环线高铁”,开启文旅“黄金时代”
暑期如期而至,当高温将城市包围,亦将出行的热情点燃。近日,六张名为“绝美级环线高铁”的铁道线路图悄然走红网络,海南环线、汕头环线、环鄱阳湖、长三角超级环线、济南站环线、哈尔滨环线高铁,以一圈完美闭环的轨迹,勾勒出一幅幅“文旅流动”的壮阔画卷。它不仅是一条条高铁线路,更是对城市群文化与消费力的集体展示与唤醒。
这几张高铁地图火了,是因为它不仅清晰勾勒出交通线路,更让人一眼看见了诗与远方的就在眼前。以“长三角超级环线”为例:上海南站联结着豫园与外滩,苏州站串起园林与古镇,杭州东依傍西湖与灵隐;黄山北与九华山、宏村相映成趣;南京南与合肥南,连接着六朝烟雨与皖风徽韵……可以说,每一站都有“美景+美食”的组合,每一段都是旅游爱好者心目中的“打卡圣地”。
回看这几年长三角铁路的发展,从最早的沪宁城际、宁杭高铁,到如今的沪苏湖、池黄铁路接连贯通,高铁网络已不再只是“快与准”,更是深度整合旅游资源的骨架网络。这条“超级环线”,就是新时代区域协同发展背景下,铁路系统主动对接文旅融合的一次鲜明案例。
暑期正是亲子游、研学游、避暑游的高峰期。长三角拥有高密度城市群、高品质旅游资源、高效率出行条件,天然具备“强磁场”属性。而这条环线的最大优势,在于它将不同文化气质、地貌风格、历史记忆的城市串珠成链,变成一个可游、可走、可感的“文化体验闭环”。
对于游客来说,无需舟车劳顿,也无需计划复杂的转乘。只需一张环线票,就可以在三天内“晨看黄山云海,中午漫游西湖,傍晚在苏州园林小憩,夜里重返上海赏夜景”。这是现代都市人最想要的短途自由度,也为“快节奏中的慢体验”提供了落地选项。
在官方宣传图中,特地为多个站点配置了“美食+美景”推荐,如上海南站标注的生煎包与豫园、杭州东的东坡肉与西湖、苏州的阳澄湖大闸蟹与周庄古镇。这并非简单的旅游推荐,而是铁路系统向“文旅生活方式”深度靠拢的表现。
从“交通承运人”到“文化传播者”,铁路部门正用细致的策划,将旅客“拉过去”,再用文旅场景“留下来”。这正契合当下“内容+场景”消费趋势,游客早已不满足于走马观花式拍照打卡,而是更倾向于通过美食、手工艺、夜游、非遗等方式进行沉浸式体验。
“超级环线”还具备独特优势:城市之间距离控制在1-3小时可抵达,几乎可实现“早上出发,中午抵达,傍晚返程”的一日往返,满足了周边游、自驾游、背包客、亲子团、研学团等多元群体的需求。
当前,各地文旅市场竞争激烈,但“环线”式互联互通提供了“抱团效应”,正好打破了单一城市“孤岛作战”的困境。这是一种新型协同经济模型:比如合肥可以成为上海客流的“中转站”,黄山可以延伸苏杭的休闲线路,九华山可以承接南京的短期宗教文化游……城市之间不再“比谁游客多”,而是“比谁能更好衔接彼此”。
与此同时,对于广大年轻人来说,这些环线还具备高度的“内容可产出性”。沿线小红书、视频号、抖音等社交平台上的旅拍热度快速上升。一次旅程不仅是体验,也是“创作+分享”的素材田地。这为地方政府与平台的文旅联动提供了广阔空间。
“绝美环线高铁”让人心动,不只是因为它“能坐”,更是因为它连接了一种向往:穿梭在文明古都与现代都市之间、行走在徽风吴韵与江南烟雨之间、流连在高铁速度与人文温度之间。
暑期已至,文旅启程。让我们搭上这些穿越古今、跨越市界的绝美高铁环线,去一站站打卡,也去一寸寸沉淀。这一圈,不仅画出了地理闭环,也打开了一个文化与旅途的圆满结合。
(来源:中国网 作者:周水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