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渝高铁:赋能发展与民生的双重价值
仲夏时节,巴蜀大地涌动着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能。随着西渝高铁跨营达高速公路大桥顶推施工圆满完成,这条连接关中平原与成渝双城经济圈的钢铁动脉再次迈出坚实步伐,标志着我国西部铁路网建设进入新阶段,为区域协调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作为国家“八纵八横”高铁网中“京昆通道”与“包(银)海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线路穿越秦巴山区,串联起西安、重庆两大国家中心城市,不仅填补了川渝东北地区铁路空白,更以“大动脉”之姿贯通西部发展经络。通过缩短时空距离、优化要素配置,这条高铁将进一步强化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与关中城市群的协同联动,为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提供关键支撑。
铁路建设是稳投资、促就业的重要引擎,更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载体。西渝高铁建设过程中,创新采用“基建+产业”模式,将临时用地复垦为良田,配套完善灌溉系统与机耕道,不仅保障了粮食安全,更助力沿线乡村产业升级。这种“建设与发展同频共振”的路径,折射出我国重大工程在推动经济增长与民生改善中的双重价值。数据显示,高铁投资对冶金、装备制造等关联产业的带动效应显著,每亿元投资可创造大量就业岗位,并形成乘数效应。西渝高铁的建设,正是通过产业链协同创新,为西部地区培育新的增长极提供了坚实支撑。
交通通达之处,便是发展希望所在。西渝高铁建成后,西安至重庆的时空距离将大幅缩短,昔日“蜀道难”的千年感叹将彻底成为历史。对于沿线民众而言,“早上泡馍、中午火锅”的生活愿景即将照进现实,旅游、求学、就业的选择空间将显著拓宽。更深远的意义在于,高铁网络的加密将推动区域间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优质教育、医疗资源向西部地区流动,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正如郑渝高铁开通后,三峡库区的特色农产品通过冷链专列直达京津冀,沿线文旅收入大幅增长,西渝高铁的建成也将为秦巴山区的生态资源、川渝地区的消费市场搭建高效对接平台,让绿水青山真正转化为金山银山。
从长江之滨到秦岭脚下,从巴山深处到嘉陵江畔,西渝高铁的建设者们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奋斗精神,攻克复杂地质条件下的技术难题,展现着中国高铁建设的硬核实力。西渝高铁的每一次推进,都是对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深度践行,都是对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精准回应。
展望未来,随着西渝高铁与渝万高铁、成达万高铁等线路的贯通,一幅“人享其行、物畅其流”的现代化图景正徐徐展开。这条钢铁长龙不仅将成为西部发展的“加速器”,更将成为连接民生福祉的“幸福线”,在广袤西部大地上铺就共同富裕的康庄大道。
(来源:中国网 作者:蔡东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