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老铁路:钢铁动脉载盛景 铸就暖暖民心桥
中老铁路通车三年半,5500万人次的旅客发送量,不仅书写了基建领域的成功篇章,更在区域经济版图上刻下了一条日益闪耀的“黄金通道”。这条连接昆明与万象的钢铁动脉,正以日均数万旅客的流动速度,高效串联起中国西南与中南半岛的广阔市场。
以中国标准铸就黄金动脉,技术实力彰显铁路担当。中老铁路通车以来累计开行旅客列车7.8万列、发送旅客超5500万人次的亮眼数据,是中国铁路建设运营能力的硬核答卷。庞大数据背后,是行车指挥系统毫秒级的精准响应和全天候设备维保体系支撑。跨境席位四次扩容至每列420个的动态调整,更凸显运营团队对市场需求的敏锐把控。5500万人次的旅客发送量不是偶然数字,而是中国铁路以技术标准、管理能力与服务理念构建的现代化运输体系的必然成果。这条采用全中国标准、全中国设备、全中国技术建设的跨国铁路,以日均开行超60列高频次运输,成为践行“一带一路”倡议的标杆工程,用钢轨硬度验证了中国方案的全球适配性。
以市场需求激活经济走廊,路网效应释放区域动能。中老铁路的运输张力正重构中南半岛经济地理版图。伴随38个免签国家持普通护照人员来华经商、旅游观光、探亲访友、交流访问,过境不超过30天,可免办签证入境的政策落地,铁路部门创新推出“澜湄快线”“榴莲专列”等定制服务,催生“高铁+旅游”“高铁+物流”产业新生态。2025年上半年跨境旅客中外国旅客占比18.7%,较开通首年提升14.4个百分点,老挝、泰国、马来西亚旅客稳居前三。这一结构性变化印证了铁路网络与政策红利的乘数效应:国际旅客列车不仅缩短了昆明至万象的时空距离,更串联起沿线商贸、旅游、物流产业链。这条长1035公里的钢铁纽带,已成为区域经济要素流通的“超级导管”。
以运营温度架设民心之桥,中国方案输出共赢理念。截至目前,已有115个国家和地区的53.9万名旅客通过这条铁路跨境流动。列车穿行于昆明、西双版纳、琅勃拉邦等文化名城,车厢内多语言服务系统、跨境支付便利化等细节设计,使不同国籍旅客共享“中国高铁”体验,乘客们沉浸式体验着“沿线丰富的民族文化及美景美食”,让每一次旅程都成为微型的“人文博览会”。中老铁路的普惠性设计,使跨国探亲访友变得如国内出行般便捷,血缘亲情在飞驰的车轮上得以紧密维系。当铁路不仅运送旅客,更传递着理解与温情,它便超越了基础设施的范畴,升华为区域命运共同体的生动注脚。
5500万人次,是过往的里程碑,更是未来的起跑线。中老铁路用持续的客流增长印证了其作为“黄金通道”的经济价值,用跨越国界的交往谱写了“民心相通”的时代篇章。当铁轨在阳光下延伸,它所承载的不仅是奔向远方的旅客,更是区域共同繁荣与人文交融的无限可能。
(来源:中国网 作者:耿源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