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风“丹娜丝”过境见担当 铁路运力显硬核
台风 “丹娜丝” 过境广东,给铁路运输带来的冲击尚未完全消散,但铁路部门已然交出一份令人安心的答卷。从停运列车的有序复苏到应急运力的精准投放,一系列雷厉风行的举措不仅快速抚平灾害带来的运输褶皱,更彰显出国家大动脉在极端天气下的韧性与担当。
科学调度重焕运输脉络生机。灾害影响刚过,国铁广州局便启动精准化恢复机制。7 月 10 日起,京九铁路停运列车率先 “归位”,在风雨渐歇的第一时间打通南北运输通道;针对沿海降雨持续影响的杭深、梅汕线,铁路部门并未急于求成,而是经过科学研判,将全面恢复时间定在 12 日。这种 “分线施策、梯次推进” 的节奏,背后是铁路部门对气象数据研判、线路安全排查、调度方案推演的多环节协同。每一列列车的重启,都是对 “安全第一、效率兼顾” 原则的践行,既守住了运输底线,又最大限度降低了旅客的行程困扰。
应急加开织密出行保障网络。面对灾后可能出现的客流反弹,铁路部门主动打出 “加开牌”。7 月 11 日至 13 日计划加开的 267 列列车,如同在珠三角、长株潭等城市群间架起临时 “空中走廊”。从广州南站的早高峰增开到深圳北站的夜间补班,从长沙至湛江的旅游专线到惠州至梅州的返乡专列,运力投放精准对接市场需求。这种 “想旅客之所想” 的主动作为,不仅化解了台风后的出行焦虑,更让 “说走就走” 的便捷体验成为现实。
硬核担当赋能社会经济复苏。铁路部门的这场 “灾后大考”,考出的是民生温度,更考出了发展动能。当列车重新驰骋在粤赣大地,不仅承载着归心似箭的旅客,更运送着工厂复工的原材料、商超补货的民生品。高效的运力周转,为珠三角制造业稳住产业链供应链提供了运输支撑,也为粤东粤西农业产品外销打通了绿色通道。这种 “以交通畅促经济活” 的深层逻辑,正是铁路作为国家战略性基础设施的价值所在。在灾害面前既是民生保障的 “压舱石”,更是经济复苏的 “助推器”。
铁路部门用科学调度诠释责任,用应急运力传递温暖,更用硬核担当书写着 “人民铁路为人民” 的时代答卷。风雨过后,铁轨上的轰鸣愈发清晰。这份在灾害中淬炼出的运输韧性,必将成为支撑区域协调发展、服务百姓美好生活的坚实底气。
(来源:中国网 作者:陈德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