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成铁路五十周年,见证钢轨上的民生印记
7月1日9时30分,6063次“秦岭最美慢火车”从陕西宝鸡站缓缓驶出,一路向西开往四川广元,这标志着中国第一条电气化铁路——宝成铁路电气化运营五十周年。
这道贯穿南北的钢铁脉络,在电气化运营五十载的时光里,早已超越了交通设施的物理属性,成为观察中国发展的一扇窗口。从蜀道难的历史慨叹到山海通的现实图景,这条铁路的变迁,藏着中国从追赶时代到引领时代的密码,更写就了一部兼顾发展速度与民生温度的立体史诗。
回溯建设初期,宝成铁路的诞生本身就是一次突破不可能的实践。在地质条件复杂的西南山区,建设者们用钢钎与炸药在岩壁上凿出通道,攻克电气化技术难关。那些枕木下的基石,不仅支撑着列车的重量,更承载着一个民族“改天换地”的雄心。这种在困境中突围的勇气,此后转化为中国铁路网从“四纵四横”到“八纵八横”的前行动力,更成为各行各业自主创新的精神基因,正是这种敢于啃硬骨头的韧劲,让中国在数十年间实现了从技术引进到自主领跑的转变,为经济持续向好筑牢了根基。
五十年间,宝成铁路不断滋养着区域经济的肌理。它让西北的能源得以南下,让西南的物产直抵中原,更让“西部内陆”与“发展前沿”的距离不断缩短。沿线的小城因铁路而兴,曾经闭塞的山区融入全国产业链,特色农业、生态旅游借势而起。这种由交通升级带动的资源重组,正是中国经济韧性的生动体现:当基础设施的网络越织越密,区域发展的不平衡便逐步消解,内循环的活力自然奔涌而出。如今,中欧班列沿着这条铁路的延伸线驶向远方,让西部内陆成为对外开放的新支点。
最动人的,是这条钢铁长龙始终不变的民生情怀。在高铁呼啸而过的时代,宝成铁路上的慢火车依然准时停靠每一个小站,为山里的孩子铺就求学路,为乡亲们的山货打开销路。车厢里的叫卖声、孩子们的读书声,构成了最质朴的民生图景。这背后,是发展理念的深层转变。中国的现代化,从来不是冰冷的数字增长,而是让每个角落都能共享进步的果实。
从蒸汽机车的浓烟到电力机车的静默,从技术依赖到自主可控,宝成铁路的五十年,是中国发展的微观镜像。它证明,真正的进步既要仰望星空,攻克技术高地;也要脚踏实地,守护万家灯火。这条穿越半个世纪的钢铁长龙,仍在向前延伸,载着发展的动能与民生的期盼,在高质量发展的轨道上,续写着属于中国的新故事。
(来源:中国网 作者:蔡东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