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时评:京哈高铁提速,流动中国的时代加速度

2025-07-04 17:03

来源:中国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当G901次复兴号动车组以351公里的时速划破东北平原的晨雾,仪表盘上跳动的数字不仅刷新着陆地交通的速度纪录,更标注着中国高铁技术从追赶到领跑的跨越坐标。7月1日,京哈高铁京沈段常态化按350公里时速高标运行,这场“贴地飞行”的实践,既是对建党纪念日的特殊献礼,更是流动中国活力澎湃的生动注脚。

在北京朝阳站的晨光里,“龙凤呈祥”涂装的CR400BF-GS型智能动车组像一条银色长龙静卧站台。80岁的那奶奶抚摸着光滑的车窗,她或许不懂什么是“弓网系统”,却能直观感受到从北京到牡丹江的旅程变得如此轻松;研学团的孩子们对着时速屏欢呼雀跃,350公里的数字在他们眼中,是比任何课本都鲜活的“中国速度”。这些真实的表情,丈量着高铁技术进步与民生获得感之间的等号。

从“和谐号”到“复兴号”,从300公里到350公里,每一次速度的跃升都凝聚着硬核创新。能在东北严寒、季风等复杂气候条件下实现高速稳定运行,背后是轨道平顺性控制、动车组抗寒技术、智能调度系统等一系列自主突破。正如G901次司机吕洋推动手柄时的从容,这份底气来自于中国高铁已形成从设计到制造、从建设到运营的全产业链优势。

速度背后,是更深刻的时空重构。京哈高铁京沈段的“全速奔跑”,将北京至沈阳的通行时间进一步压缩,意味着东北老工业基地与京津冀城市群的要素流动更加高效。当“专属咱东北人的高铁”成为新的地理标签,人才、资本、技术的跨区域配置将迸发出新动能,这正是高铁作为“大国动脉”的深层价值——它不仅缩短物理距离,更在重塑区域经济格局。

列车长来娜思的“服务百宝箱”里,多功能充电器、婴儿充气床等物件藏着温暖的细节。在350公里的时速下,“中国红”制服的身影与智能动车组的科技感相映成趣,诠释着“速度与温度并存”的出行哲学。这种平衡,恰是中国交通发展的鲜明特质:既追求技术突破的高度,也坚守以人为本的温度。

当G901次正点驶入沈阳北站,站台上的欢呼与红绸共同见证的,不仅是一趟列车的抵达,更是一个国家在交通强国路上的坚定步伐。从京沪高铁到京哈高铁,一条条“金色腰带”串联起城市的繁华与乡村的振兴,让“流动的中国”既充满效率,又饱含温情。在这片土地上,速度的故事还在继续,而每一次加速,都在书写着更值得期待的未来。

(来源:中国网 作者:赵子祎)

【责任编辑:郭旭】
无障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