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32岁党员攻关团队八年淬炼60项创新
在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合肥车辆段检修一线,一支由8名党员、11名职工组成的党员技术攻关团队,历经8年淬炼,以平均32岁的青春力量,锻造出响亮的党内品牌。他们主导和参与60余项技术攻关,不仅斩获包括铁道行业级在内的14项重大奖励,更累计节约成本超500万元——他们是合肥车辆段党员车电技术攻关组(以下简称“攻关组”)。
2025年6月25日,攻关组研制客车空调风门测试装置。吕浩 摄
80后领衔人的“磁铁效应”
2018年6月,攻关组刚成立时,领衔人王伟把全体成员拉到车厢前:“车辆的电路就像人的血管,哪处堵了都要命。咱们党员得先把‘血管’摸透。”这个皮肤黝黑的80后集团公司首席技师,曾一次次独自钻进闷热的配电间熟悉电路,浑身湿透却笑着说“就当免费洗桑拿”。在他带动下,党员赵彦连续3个月带着设计图泡在车间;90后党员杨淏源4天时间翻阅了12本书,只为“多改一版检测装置图纸”。
攻关组的“黄金配比”藏着巧思:既有干了28年车电检修的 “老法师”吕志勇,也有刚毕业的电气自动化本科生杨昊源。“老带新”不仅是技能传承,更是党员精神的接力——当吕志勇把磨破封面的《客车电气装置》交给张聪时,扉页上“客车电气装置”六个字已被汗水浸得发皱。
60项创新与500万成本的“攻坚答卷”
翻开合肥车辆段的技术攻关档案,一组组被反复标注的数字格外醒目——这不是简单的维修记录,而是8名党员和11名技术骨干用8年时间写下的“降本增效答卷”,每一个小数点背后,都是破解技术难题的攻坚故事。
2019年全路客车为了降低客车电气火灾风险开始加装DC48V绝缘监测装置,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发现此装置误报警率高,故障率高,采购时间较长,严重影响检修节拍,且一台成本3000多元。党员王伟带领大学生刘晨旭,咨询生产厂家收集资料,通过自主攻关解决了DC48V绝缘监测装置常见故障的处理方法,2024年维修DC48V绝缘检测装置185台,节约成本60余万元。
这份“攻坚答卷”里记着更惊人的数字:2024 年,攻关组修复的342盏阅读灯、185台DC48V绝缘检测装置、317台网关代理节点......党员高级技师王政的工具箱里,锁着一把磨平棱角的螺丝刀——那是他拆解第100台故障网关时用坏的工具,如今成了团队“修旧利废”精神的象征。
2025年5月16日,工程师王伟开展“传帮带”现场教学。吕浩 摄
攻关组里的“匠心接力”
攻关组会议室的角落,整齐的放满了泛黄的培训笔记。2022年入职的邵轶琛至今记得,第一次跟着党员师傅黄继胜排查漏电故障时,黄师傅把万用表塞到他手里:“测电压要像摸病人脉搏,得感受细微变化。”职工张福涛在团队8年的洗礼中,成长为独当一面的“上铁工匠”、集团公司技能大师工作室负责人。
全路技术能手王伟带徒时,总爱搞“突然袭击”。2020年新人张聪刚独立作业,他就悄悄在车厢里藏了3处人为故障。当张聪满头大汗排查到第2小时仍无头绪时,王伟突然指着顶棚上:“你漏看了这个隐蔽接线盒。记住,故障最爱躲在你‘觉得不可能’的地方。” 2年后,张聪在集团公司技能竞赛中用拿下第一,领奖时口袋里还揣着王伟画的“故障思维导图”。
这个角落记录着1200课时的传承:党员王政把68个故障案例编成《客车电气故障快速查处指南》,青工们用手机录下他的讲解;工程师王伟自制的《漏电客车八步处理法》教学视频,让实训效率提升3倍。从这里走出的5名集团公司技术能手,每人带徒时都会重复王伟的话:“技术要像铁轨,一节节接起来才够长。”
如今,攻关组的成员们走在检修库,常常被青工围住提问。阳光透过窗户照在他们沾着油污的工装上,党徽在胸前闪闪发亮。当被问及“8 年坚守的动力”时,王伟指向远处待检修的列车:“你听,车轮滚动的声音里,有我们写给铁路的‘情书’。”这支平均32岁的党员技术攻关团队,正用一个个创新成果、一次次故障抢修、一场场带徒授课,在铁轨上书写着属于新时代党员的铮铮誓言,让党内品牌的光芒随着列车驶向祖国的四面八方。
(来源:中国网 作者:潘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