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时评:合福长龙驭十载,山海协奏新征程

2025-07-01 01:52

来源:中国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2015年6月28日,一条银龙破开皖赣闽的层峦叠嶂,呼啸着划时代的长音——合福高铁正式开通。十年弹指,当年那声汽笛的激越回响,早已融入沿线山河的日常脉动,化作推动山海交融、城乡共富的无形巨手。

十年树木,根脉织就“同城网”。 曾几何时,“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福建腹地,“闽道更比蜀道难”的皖赣山区,关山阻隔,往来不易。合福高铁,这条纵贯南北的钢铁动脉,十年间如古榕深扎,根系盘结,彻底重塑了时空版图。福州到黄山,朝发午至;武夷山到合肥,半日即达。昔日需辗转颠簸的探亲路、求学途、商贸线,如今被“小时圈”包裹。黄山茶农清晨采摘的毛峰,傍晚已现身福州茶案;厦大学子的家书,正午便能送达皖南父母手中。高铁,不再是冰冷的轨道,而是流淌着乡情、商机与梦想的“血脉”,将散落山海的明珠,紧紧串联在“半日生活圈”的温暖图景里。

山海对开,长龙催生“活经济”。合福高铁开通前,旅游多是“点状”打卡:黄山归黄山,三坊七巷归三坊七巷。十年间,高铁化身最灵巧的“穿针引线人”。串联起安徽、江西、福建多个国家级旅游风景区,形成了闽赣皖三省最具发展潜力的旅游黄金走廊。它让“上午黄山观云海,下午福州品鱼丸”成为寻常;让武夷山的负氧离子与徽州古村的粉墙黛瓦,在游客的行程表上轻松对话。高铁站旁,昔日的荒坡田埂,如今焕发生机,民宿群落如春笋破土,地道农家菜馆飘香四溢。黄山脚下的小镇,因高铁涌入的人潮,老手艺重焕生机,竹雕、歙砚远走四方;闽北山区,高铁拉来了游客,也送走了山珍,一碗菌菇汤牵动着百家作坊的生计。高铁如同一位勤勉的“搬运工”与“催化剂”,不仅搬来了天南海北的客,更搬活了沉睡的资源,催生了“高铁+文旅+特产”的融合经济新生态,让沉寂的“绿水青山”真正淌出了“金山银山”的活水。

烟火传灯,古道新韵“共潮声”。 十年合福,改变的不仅是速度,更是人心。这条路上,承载着无数鲜活的“双向奔赴”:在黄山北站,总能看到背着画板的学子,乘着早班高铁奔赴福州美院,窗外的山水成了他们最好的写生范本;在福州南站,常有提着保温桶的阿姨,里面装着还温热的肉燕鱼丸,赶着午前高铁去看望在合肥工作的儿女;在武夷山东站,茶商与老主顾无需再费周章,一句“高铁通了,下午茶到”,便是最踏实的约定。曾经闭塞的山村,因高铁通了眼界,农家乐老板学会了直播揽客;都市的潮流与新观念,也沿着铁轨浸润乡野。古老的茶盐古道旁,高铁飞驰,传统与现代、山野与都市的烟火气在此交融碰撞,升腾起新时代“山海协作”的蓬勃热力。这十年,合福高铁默默记录着普通人的悲欢离合、奋斗足迹,它自身也成了沿线百姓心中不可或缺的“老伙计”和“希望线”。

再启新程,长龙昂首“驭风翔”。十年树木,枝繁叶茂。合福高铁的十年,是山海天堑变通途的十年,是闭塞乡土拥抱世界的十年,更是沿线百姓生活半径与幸福指数不断延展的十年。它用钢铁的意志和时间的刻度,在皖赣闽大地上刻下了一首波澜壮阔的“山海协奏曲”。下一个十年,这条承载着无数梦想与希望的钢铁长龙,必将如蓄势的鲲鹏,继续驭风而行。它将更深地融入国家发展的经纬,更广地连接山川湖海,更温暖地托举民生所盼,载着沿线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呼啸着奔向更加壮丽、富足、和谐的山海新征程!

(来源:中国网 作者:董博)

【责任编辑:郭旭】
无障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