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高铁飞驰入黔江:从颠簸两天到一小时经济圈

2025-07-01 00:50

来源:中国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6月27日,随着渝厦高铁重庆东至黔江段首列银白列车呼啸而过,武陵山脉的层峦叠嶂间架起了一条钢铁动脉。这条全长242公里、设计时速350公里的高铁,不仅将重庆主城至黔江的时空距离压缩至61分钟,更以“八纵八横”高铁网关键拼图的姿态,重塑了西南交通版图,成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与长株潭城市群互联互通的“黄金走廊”。

速度革命:从“颠簸两天”到“一小时经济圈”

黔江交通的蜕变史,是一部浓缩的中国西部发展史。20世纪90年代,从黔江到重庆需在319国道颠簸两天;2006年渝怀铁路通车后,时间缩短至5小时;2020年渝怀二线动车组开通,提速至2小时48分。如今,时速350公里的高铁将这一距离彻底改写为“一小时通勤圈”。这种跨越式发展,不仅让黔江从地理意义上的“边缘”迈向区域发展的“前沿”,更使渝东南地区首次接入全国高铁网络,结束了无高铁的历史。

数据显示,高铁开通首日,黔江区在谈及形成协议初稿的合同已超150亿元,涵盖工业、物流、农业、旅游等领域。武隆区依托高铁优势,聚焦低空经济产业,规划直升机、无人机运输等业态;南川区梳理十大农产品清单,打造“高铁+文旅”消费场景。一条高铁线,正将散落的景点串成珍珠链,让“早吃小面、午嗦米粉”的跨城体验成为现实。

技术突围:在“地质博物馆”里筑通途

渝厦高铁重庆东至黔江段的建设,堪称一场与自然博弈的技术革命。线路三跨乌江,穿越7条断层破碎带的白马山隧道、主跨192米的武隆太子坪乌江铁路大桥等工程,均创造了同类型桥梁纪录。面对富水岩溶、煤层采空区等复杂地质,建设者采用“超前地质预报组合技术”,集成超前钻孔、地质雷达等手段,实现“一洞一策”精准施工。在轨道铺设环节,通过加装轨端固定装置,创新解决30‰坡度铺轨难题,日均铺轨达5公里,提前完成286公里任务。

这些技术突破不仅保障了工程安全,更推动了行业标准提升。中国中铁电气化局研发的“预埋槽道智能检测系统”,实现毫米级精准测量,检测效率提升3倍;针对山城地形定制的公网覆盖方案,确保旅客手机信号“满格”。这些创新成果,为中国西部山区高铁建设提供了可复制的“重庆样本”。

区域共振:从“交通走廊”到“发展共同体”

渝厦高铁的贯通,使重庆至长沙的旅行时间缩短至3小时53分,构建起“重庆东两小时到张家界、四小时到长沙”的时空圈。这条高铁大通道,不仅让成渝汽车产业集群与长沙工程机械基地实现技术图纸当日传递、核心部件次日抵达,更催生了“研发在重庆、制造在长沙”的跨区域协作模式。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它激活了西南地区的发展潜能。随着黔江至吉首高铁、重庆站改造等项目的推进,渝东南片区将与四川、贵州、云南、广西形成更紧密的联系,助力重庆至长沙旅行时间未来有望缩短至2.5小时。到2035年,重庆将建成“区区通高铁、县县通铁路”的现代化铁路网络,真正实现“米”字型高铁网的战略价值。

当银白列车穿越乌江天险,飞驰的不仅是钢铁巨龙,更是一个时代的梦想。渝厦高铁重庆东至黔江段的开通,是中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生动注脚,是“一带一路”倡议与长江经济带发展的交汇点。它用速度重新定义时空,用技术突破地理限制,用合作凝聚发展合力,让山城重庆在高质量发展的赛道上,跑出了更强劲的时代脉搏。

(来源:中国网 作者:宫亚文)

【责任编辑:郭旭】
无障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