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时评:“智能建造”助力高铁建设提质增速

2025-06-26 17:29

来源:中国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当传统基建插上数字翅膀,当钢铁巨兽搭载智慧大脑,中国高铁的发展之路将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在云贵高原的崇山峻岭间,渝昆高铁云贵段嵩明站改扩建工程现场,6台形似“钢铁巨兽”的高铁雨棚智能建造台车正高效运转,从“速度奇迹”到“质量革命”的深刻转型,一场关于中国高铁建设的智能化革命正在悄然上演……

嵩明站作为渝昆高铁云贵段的重要枢纽,面临着雨棚跨度大、结构复杂的挑战。智能台车的应用,让原本高风险、高耗材的高铁雨棚施工,转变为安全、精准、高效的现代化建造流程。这些可移动、整支整拆的智能装备,通过BIM模型与操作系统的深度融合,高空作业的“惊险舞者”变成了“精准操控师”,施工人员远程就能够操控设备完成安装、焊接和质量检测,高空作业人员减少60%,工期压缩20%。这种建造理念的全面升级,实现了从依赖经验到数据驱动,从人工作业到智能协同,从分段施工到系统集成的范式转换。

智能台车的强大不仅在于机械化作业,更在于以“数字孪生”技术构建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当每一颗螺丝、每一段钢轨都在数字世界中有了“数字双胞胎”,从粗放管理到精准控制,将安全隐患和材料浪费降至近乎为零。当轨枕生产遇上智慧工厂,数字技术同样展现出强大动能。在会泽县渝昆高铁迤车轨枕场,“施工工序区域固定+流水线作业”的模式,实现了人、机、料、法、环等生产要素的深度互联,较传统方式工效提升30%。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化管理,使高铁建设从“建完即止”转变为“建管一体”,大幅提升了工程的整体质量和使用寿命。

回望中国高铁发展历程,从引进消化吸收到自主创新超越,从追赶到并跑再到领跑,今年又开启了智能建造的篇章,中国高铁进入了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目前,渝昆高铁云南段路基土石方工程已完成97%,桥隧施工完成超90%,这一令人瞩目的建设速度背后,一套以智能装备为硬件支撑、以数字技术为神经中枢、以绿色理念为价值导向的新型建造体系正在形成。对比传统建设模式,设计、施工、运维等环节相对割裂;而智能建造通过BIM技术和数字孪生,实现了全生命周期的数据贯通,使各环节形成有机整体。此外,智能建造积累的海量数据将成为宝贵资产,为后续高铁运维、新线建设提供数据支撑,形成良性循环。

智能建造不是未来时,而是进行时,渝昆高铁云贵段的创新实践,具有显著的可复制性。可以预见,随着智能建造技术的不断成熟和推广,中国高铁的每一次跨越都在重新定义着“中国速度”的内涵,为全球高铁建设提供了可借鉴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来源:中国网 作者:任梦超)

【责任编辑:郭旭】
无障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