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高铁“旅游专线”让美景民俗一线通达
7月1日起,全国铁路将实施新的列车运行图,新增236列客运列车,其中多条“旅游专线”的开通尤为引人注目。这一举措不仅为暑期出行提供了更多便利,更通过高铁网络的优化,将分散的旅游资源串联成线,让“一站式”旅游体验成为可能。从西安到长沙的G3763次列车穿越秦岭、巴蜀、武陵源,从许昌到日照、安阳到三亚的高铁新线,再到福州至厦门的“海滨旅游专线”,“高铁+旅游”的模式重新定义人们的出行方式,为文旅融合发展注入新动能。
高铁与旅游的“双向奔赴”。此次调图最显著的特点,是高铁线路设计与旅游需求的深度结合。以西安北站至长沙站的G3763次列车为例,这条线路的设计匠心独运,秦岭的巍峨、巴蜀的烟火、武陵源的奇秀,被一条铁轨无缝串联。这种“高铁+旅游”的模式,既是交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文旅产业升级的内在需求。高铁的快捷与景区的分散性曾是制约旅游体验的痛点,而“旅游专线”通过精准对接热门旅游目的地,将“快旅慢游”的理想变为常态。例如,南昌至景德镇新增的8趟城际列车,以“公交化”频次和早晚清凉时段的设计,让游客能够轻松实现“白天赏瓷、夜晚观演”的深度体验。这种精细化运营,展现了铁路部门从“运输服务”向“体验服务”的转变。
区域协同发展的“新纽带”。高铁“旅游专线”的意义远不止于便利游客,它如同一条条经济动脉,将沿线城市的旅游资源、文化特色、民俗风情紧密联结,为区域协同发展提供了新契机。渝厦高铁重庆至黔江段的开通,使张家界西站的动车组开行数量增至108趟,带动当地经济的增长。同样,鄂尔多斯与呼和浩特间城际动车组加密至10对,促进了内蒙古“呼包鄂”城市群的互联互通。高铁网络与旅游资源的结合,正在重塑中国的区域经济格局。西安与长沙两大历史文化名城的高铁直连,为中原与华中地区的文化交融、产业合作搭建了平台。高铁成为“流动的展馆”,沿线城市的特色产品、非遗技艺、民俗表演得以更广泛传播,区域经济的“互补效应”愈发显著。
从“速度”到“温度”的服务升级。此次调图的另一亮点,是铁路部门对服务细节的极致追求。时速350公里高标运营的推广,如京哈高铁京沈段、沪昆高铁杭州至长沙段,让“中国速度”再提速。而“消夏列车”“公交化城际”等设计,则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福州至厦门平均15分钟一趟的高密度班次,让游客可以自由切换“榕城古韵”与“滨海浪漫”,呼和浩特至北京每日54对动车组,则满足了京津冀与草原旅游的多样化需求。这些变化背后,是铁路运营从“高效化”向“人性化”的升级。高铁不再只是交通工具,而是融入生活方式的“旅游伙伴”。
此次铁路调图,是“交通强国”与“文旅融合”的生动实践。当高铁与旅游的边界逐渐模糊,新的可能性正在涌现,一条高铁线就是一部“地理教科书”,一趟列车就能成为“民俗展览馆”。随着“旅游专线”网络的完善,“说走就走的旅行”将不再受制于路途遥远,而“诗与远方”也因高铁的串联,变得触手可及。
(来源:中国网 作者:赵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