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川青铁路:青春铁轨上的“隐形守护者”(图)

2025-06-23 17:08

来源:中国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凌晨1点,海拔3000米的松潘站站台上气温仅3℃,马永建正俯身蹲在钢轨旁,他敲击站台边缘砂浆结合层的双手已经冻的发红。“空鼓声要特别留意,每一块起鼓的砂浆结合层都可能影响列车进站安全。”他边说边在笔记本上标注隐患位置。这位29岁的藏族青年,是川青铁路12座站房的“健康管家”,更是家乡首条铁路建设的参与者与守护者。


2025年6月20日,马永健正在进行设备巡检。 杨莹 摄

2023年川青铁路镇黄段启动新线介入时,刚参加工作3年时间的马永建主动请缨加入新线介入小组。在新线介入这3年时间以来,他日均步行超过2万步,累计排查隐患1200余条。房建的巡检维修作业如同“外科手术”,只见马永建在茂县站,单膝跪地,用激光测距仪反复核对风雨棚的高度;在松潘站站台,他徒手掀开排水沟盖板,弯腰探入半身检查管道是否结冰;深夜的黄龙九寨站,他顶着零下15℃的寒风,举着强光手电测量站台限界,睫毛上结满冰晶也顾不上擦拭。

“高原铁路房建设施‘脾气’特殊。”马永建解释道。温差达20℃的极端气候,让车站的给水管道结冰、卫生间堵塞等问题频发。去年寒冬,松潘车站候车厅地暖设备突发停电,他带头进入地暖设备间抢修,在暗无天日的地下室里连续作业4小时,爬出地下室时,晨光正刺破站台积雪。候车厅落地窗蒙着厚厚冰花,玻璃内侧却凝满水珠,映着旅客们捧着热水舒展的笑脸。同事玩笑道:“你这‘铁人’连高原都要服软!”他却认真摇头:“站房是旅客第一个‘家’,咱们得把‘家’守暖和了。”


2025年6月20日,马永健正在巡视机房。 杨莹 摄

作为土生土长的松潘人,马永建亲历了铁路给家乡带来的蝶变。“以前乡亲们去成都得坐8小时大巴,现在动车2小时直达。”他指着黄龙九寨站外新开的民宿集群说,“去年松潘旅游收入涨了四成,老乡们都说这条铁路是‘金腰带’。”他将这份自豪感转化为更严苛的工作标准。2023年联调联试期间,他发现松潘站风雨棚避雷带采用点焊方式,他及时对接设计单位,出具技术联系单,将避雷带改为7字弯钩焊接形式,增强了避雷带的牢固性,最终避免冬季热胀冷缩的隐患。有次巡检中,他发现松潘站卫生间的蹲便器因客流大,发生大面积堵塞,无法满足旅客正常使用,他立即联系施工单位对管道进行清理,一个小时便恢复了厕所的使用,他出来后一位藏族阿妈紧紧握住他的手讲:“娃娃,你们工作效率真高,这么快就恢复了使用!”老人手心的温度,让他想起自己写在巡检日志扉页的话:“我守护的不仅是铁路,更是乡亲们走出大山的路。”

从“铁路修到家乡”到“铁路旺了家乡”,马永建的坚守正如川青线上屹立的雪山。当动车组呼啸掠过岷江河谷,这位年轻人总爱哼唱故乡的歌谣。他的故事,正如站台上那些沉默的钢轨——虽不引人注目,却始终托举起万千旅客的诗与远方。在平均海拔2500米的川青铁路,有太多像马永建一样的“隐形守护者”。他们用脚步丈量钢轨的精度,用匠心焐热高原的严寒。这条铁路承载的,不仅是交通强国的梦想,更有一代铁路人“此心安处是吾乡”的深情。

(来源:中国网 作者:杨莹 马永建)

【责任编辑:郭旭】
无障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