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万列中欧班列,绘就合作共赢新篇章
当 75052 次中欧班列从青岛胶州站徐徐启程,中欧班列累计开行数量正式突破11万列。这个镌刻在“钢铁驼队” 轨迹上的数字,不仅是全球物流版图的重大里程碑,更是中国推动世界互联互通的生动注脚,彰显着中国在全球经济合作中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联通亚欧,铺就全球互联互通“快车道”。自2016年统一品牌运营以来,中欧班列如同不断延展的“钢铁动脉”,持续织密国内运输网络,拓展境外线路版图。如今,它已构建起覆盖欧洲26国229个城市的庞大运输网络,成为贯通亚欧大陆的关键纽带。西中东三条主干线与北中南三线境外通道紧密衔接,六大铁路口岸日均交接车能力高达184列,形成了高效协同的国际物流通道格局。无论是经由满洲里呼啸北上的“北路”班列,还是从阿拉山口疾驰西进的“南路” 列车,一趟趟中欧班列都以稳定的节奏,推动着货物跨越国界、畅通无阻,让亚欧大陆之间的联系愈发紧密,为全球贸易往来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数智赋能,打造服务高质量发展“加速器”。中欧班列的蓬勃发展,不仅体现在线路的拓展上,更在于运输组织的持续优化与创新。在基础设施不断提能扩容的同时,中国铁路积极拥抱数字化、智能化浪潮,以科技赋能全链条运输管理。编组效率大幅提升,95306“数字口岸”系统实现分钟级通关,14个集结中心构建起“干支结合”的高效网络,让中欧班列运输实现全程可视、无缝衔接。2024年,中欧班列去回程开行基本均衡,重箱率始终保持100%,运输周期压缩 30%以上。这些亮眼的数据背后,是中国铁路以数智化驱动物流升级的不懈努力,释放出强大的综合物流价值,为沿线国家和地区的高质量发展按下“加速键”。
多元升级,激发中国产品走向世界“新动能”。中欧班列早已超越传统运输工具的范畴,化身成为闪亮的“品牌列车”“形象列车”。目前,其承运货物涵盖53个门类、超5 万种商品,曾经以传统轻工产品为主的运输结构已悄然蜕变。如今,电子产品、机械设备等工业制品,以及新能源汽车、光伏组件等“新三样”高附加值货物成为出口主力,彰显着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与强大竞争力。与此同时,多式联运、冷链运输、电商班列、国际运邮等多元化产品体系不断完善,推动中欧班列从单纯的“货物搬运工”向“供应链服务商” 华丽转身,为中国产品走向世界搭建起更高效、更稳定的桥梁,有力地促进了国内国际双循环的相互促进。
11万列的背后,是“一列列”的创新突破,是“一个个”制度、组织、服务的精益求精。它不仅展现了中国铁路“走出去”的战略主动性,也昭示着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产业链重构中的稳固地位。未来,中欧班列将继续以“更高质量、更好效益、更加安全”为目标,沿着贯通南北的轨道向纵深推进,为促进亚欧贸易繁荣、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注入不竭动力,书写更加精彩的开放合作新篇章。
(来源:中国网 作者:封清文 刘春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