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地区规模最大:焊轨基地“焊花”点点映初心
走进中国铁路南昌局集团有限公司鹰潭工务机械段向塘钢轨焊接整修车间,仿佛进入了一个钢轨的世界。吊装的器械起起落落,焊接的火花夺目闪耀,打磨的声响交织其中,钢轨焊接作业正在有条不紊地开展着。向塘钢轨焊接整修车间,作为全国铁路16个高铁焊轨基地之一,同时也是华东地区规模最大的焊轨基地,被人们形象地称作“高铁的起点”。
2025年6月15日,向塘钢轨焊接整修车间成品轨厂。高晋 摄
在生产线上,一根根100米长的“短轨”安静地躺在辊道线上,缓缓前行。它们要历经除锈、焊接、打磨等共计15道工序的精雕细琢。经过一道道工序的洗礼,5根短轨最终焊接成一根500米的长钢轨。这些长钢轨会由长钢轨运输车运送至指定地点,铺设在高铁线路上,成为列车静音飞驰的坚实跑道。
2025年1月20日,车间工作室成员进行业务指导。高晋 摄
在这15道工序里,焊接是重中之重,却也是最容易引发焊接质量问题的环节。而焊接头侧弯超标,则是诸多问题中最为常见的。按照作业质量标准,焊接后工作边弯曲幅度不能超过0.6mm。一旦超出这个范围,后续的粗铣工序就容易出现铣亏的状况,甚至在精调时可能导致钢轨接头调断。这些不达标的焊接头都必须进行锯切,然后重新焊接返工处理,否则将会给列车的运行安全带来极大的隐患。
2025年1月20日,焊接操作工操作焊机。高晋 摄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车间“焊花”党员工作室的成员龚勇彪、熊魁华等人主动请缨,开展技术攻关。他们发现,以往采用的是焊接后测量工作边弯曲的方式,然而焊接完成后,焊缝温度极高,这不仅大大增加了测量的难度,而且一旦发现问题,焊接后几乎没有“补救”的余地。
2025年5月20日,工作室成员为操作工讲解焊机对中原理和调整方法。高晋 摄
发现问题的症结后,他们大胆设想,决定尝试焊接前测量的方式。但很快他们又面临新的挑战——受测量空间限制,市面上并没有现成的测量器具可供使用。于是,工作室成员毅然决定自主开展技术攻关。他们深入分析现场实际情况和现有的测量工具,经过反复研讨,决定设计一款由测量底座、测量滑杆和游标组成的测量尺。经过近一个月夜以继日的设计与调试,“钢轨侧弯测量尺”终于成功问世。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际运用检验,这款测量尺能够将测量误差精准地控制在0.05mm以内,接头侧弯超标次数与以往相比下降了85%。钢轨侧弯测量尺的研制,填补了全路没有钢轨焊前侧弯测量专用工具的空白。在2024年8月,该测量尺成功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证书。
2025年1月20日,鹰潭工务机械段作业人员查看探伤数据。高晋 摄
车间“焊花”党员工作室成立于2011年1月,团队的12名成员个个都是在现场摸爬滚打了二三十年的行家里手,是深受干部职工广泛认可的“业务骨干”“土专家”“金牌蓝领”。他们始终聚焦安全生产中的“痛点”“难点”以及“关键点”问题,积极开展技术攻关,为焊接安全筑牢坚实防线。这些年,他们先后完成了《钢轨焊缝全断面铣削加工中心》《钢轨焊前对头错边测量装置》《BRA32型钢轨除锈机全自动化改造》等一系列科研项目。其中,有2名成员参与的《高速铁路焊轨基地系统技术及研究应用》项目,更是荣获了中国铁道学会科学技术奖特等奖。
“焊接一根长轨,心系一车旅客”是工作室成员始终坚守的共同信条。几十年来,他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用默默的坚守和辛勤的汗水,守护着列车运行“跑道”的安全。那点点闪耀的“焊花”,正是他们初心的生动映照。截至目前,向塘钢轨焊接整修车间已累计焊接长钢轨近3万公里,焊接的长轨铺设在京沪、沪昆、昌赣高铁等多条重要线路上。令人骄傲的是,在这些已铺设的长轨中,从未出现过任何质量问题。
(来源:中国网作者:高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