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老铁路:“榴莲自由”背后的黄金通道
近日,榴莲价格大幅下降引起热议,曾经让消费者望而却步的“水果之王”,如今价格愈发亲民,更有不少人兴奋直呼终于实现了“榴莲自由”。在这场甜蜜降价的背后,中老铁路发挥着不可或缺的关键作用,成为推动“榴莲自由”得以实现的重要力量。
以往,东南亚水果进入中国市场主要依赖公路与海运联运的传统模式,这一模式不仅运输时间漫长,而且成本也居高不下。以榴莲运输为例,传统联运方式大约需要15天,仅冷藏集装箱的运费就高达7万至8万元人民币。漫长的运输周期让水果在途中损耗巨大,这些损耗成本最终都转嫁到了消费者身上,使得榴莲价格始终居高不下,让许多消费者只能“望榴莲兴叹”。
然而,中老铁路“澜湄快线”冷链列车的出现,采用定时、定点、定线、定车次的高效运营模式,大幅缩短了运输时间。与此同时,冷链技术的不断进步也为榴莲运输保驾护航。最新型的冷藏集装箱能够将箱内温差精准控制在0.1摄氏度以内,就像为榴莲打造了一个移动的“保鲜城堡”,最大程度地保留了榴莲的独特风味,让消费者能够品尝到新鲜美味的榴莲。在通关环节,磨憨铁路口岸借助先进的5G网络与北斗定位技术,实现了货物信息“一单录入、全程共享”,通关时间从原先的4小时锐减至15分钟,货物流通速度实现了质的飞跃,为榴莲等生鲜水果的快速进入市场提供了有力保障。
当然,中老铁路的价值远不止于让榴莲降价、助力消费者实现“榴莲自由”,它对沿线跨境贸易发展的推动作用更是意义非凡。截至2025年5月下旬,中老铁路累计运输跨境货物已突破1390万吨,运输品类极为丰富,涵盖了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光伏组件以及东南亚的矿产、橡胶等3000余个品类,加速构建起“资源—加工—市场”的跨境产业闭环。老挝的橡胶,借助中老铁路直抵云南保税园,变身轮胎迈向市场;越南的矿产,经过冷链专列速达国内光伏地,助力能源产业升级。中国的新能源,沿铁路干线反向输往东南亚,赋能组装制造腾飞。这种基于铁路运输的“铁轨上的产业协同”模式,巧妙地将东南亚国家的资源优势转化为强劲的发展动能,同时也推动了中国技术与东盟市场的深度融合,实现了双方的优势互补、互利共赢。
从榴莲价格大幅降低这一现象中,我们能够清晰地洞察到中老铁路对区域经济的深刻重塑。这条黄金通道宛如一条灵动的经济纽带,不仅是贯通中南半岛的贸易走廊,更是激活区域发展的一池春水。它大幅压缩了物流周期、降低了运输损耗,让东南亚的生鲜水果能够以更实惠的价格摆满国内货架,丰富了百姓的“果篮子”;同时,它也带动了老挝等沿线国家的农产品种植、仓储加工等产业实现升级,推动跨境贸易从零散的单点交易向紧密的产业链协同模式转变。
中老铁路以实实在在的“硬联通”,促进了各国人民之间的“心联通”,真正实现了“人享其行、货畅其流”。它持续推进中老经济走廊建设,让“一带一路”建设的成果惠及更多国家和人民,为共同绘就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画卷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未来的征程中,中老铁路必将继续发挥其独特优势,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
(来源:中国网 作者:姚可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