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从技术出海到规则共建的全球叙事
近日,国家铁路局组织翻译的《铁路隧道词汇》等9项铁路国家标准英文译本经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审批后正式发布,标志着中国铁路技术标准国际化迈出了关键一步,这一举措不仅为中国铁路技术走向世界搭建了“语言桥梁”,更在“一带一路”倡议十周年之际为全球铁路合作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乘务员准备值乘CR400BF-BS型复兴号智能动车组列车。陆宇涛 摄
从“紧紧跟跑”到“带头领跑”的巨大跨越。曾几何时,国际铁路标准话语权长期被欧美国家垄断。无论是轨道间距、信号系统还是工程术语,中国铁路建设者都需经历艰难的“标准转换”。而今,随着《铁路隧道词汇》《轨道交通 牵引电传动系统》等标准的英文版面世,中国首次系统输出涵盖设计、施工、运维全链条的技术规范。从蒸汽机车时代跟随欧美标准,到高铁时代主导全球规则,中国铁路的巨大跨越折射出发展中国家通过自主创新实现规则突围的无限可能。
从“产品输出”到“技术引领”的合作共赢。在东南亚热带雨林,在非洲荒漠戈壁,中国铁路标准正重塑区域互联互通世界格局。中老铁路作为首个境外全流程采用中国自主技术标准的铁路项目,工期时间缩短了40%,工程造价降低20%;雅万高铁采用中国标准定制的牵引变流器,在高温高湿环境中稳定运行,成为东南亚首条时速350公里的高铁。当“中国标准”成为全球铁路的“通用语言”,其意义已超越技术竞争,成为新型国际关系构建的实践样本——在这里,规则不再由霸权定义,而是通过合作创新实现共赢。
从“技术出海”到“生态共建”的格局重塑。此次标准外译背后,是中国铁路技术的厚积薄发。从“复兴号”动车组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突破,到氢能源智能城际动车组问世,中国铁路一步步实现技术突破,已然形成了高铁技术的完整闭环。标准输出不仅是技术“硬实力”的展现,更是创新生态的全球化布局。中国铁路用实际行动向全球喊话:标准不是技术附庸,而是生态智慧的载体;规则不是霸权工具,而是多方共生的契约。这种从“技术输出”到“生态共建”的跃迁,或许正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最生动的诠释:用钢轨连接世界,以标准定义未来。
从蒸汽机车“零自主”的技术依附到“复兴号”实现全产业链自主可控,从坦赞铁路“友谊之路”的单一工程援助到雅万高铁“规则共塑”的全系统输出,中国铁路一直以实际行动诠释连接世界的使命。此次标准外译不仅是技术文档的翻译,更是一场关于发展模式的深度对话:它向世界证明,发展中国家完全可以通过自主创新掌握话语权,通过开放合作实现共同发展。当中国标准与世界需求深度融合,一条通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钢铁丝路”正在徐徐铺展。
(来源:中国网 作者:钱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