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中欧班列突破11万列 书写区域共赢新篇章

2025-06-13 17:13

来源:中国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6月10日8时32分,随着75052次中欧班列从青岛胶州站开出,中欧班列累计开行突破11万列,发送货值超4500亿美元,保持安全稳定畅通运行,中欧班列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

古代丝绸之路以“一带一路”倡议的形式延续,中欧班列的应运而生,成为促进亚欧大陆互联互通,深化贸易合作、推动沿线国家共同发展的重要载体,为跨区域交流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路径与有力支撑。

三“通”赋能开泰运,中欧班列架起亚欧物流黄金动脉。随着通道网络日趋完善,口岸通过能力稳步提升,通关效率不断优化,中欧班列在这片古老的大陆上行驶愈发顺畅,这条物流大动脉,正源源不断地为中欧贸易和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值得一提的是,中欧班列开行效率显著提升,每开行1万列所需的时间,从最初的90个月大幅缩短至如今的6个月。在国内,有针对性地构建了西、中、东三条通道,吸引八方货源;在国外,形成北中南三线并行的局面,织就密集的运输网络。同时,铁路部门对二连浩特、满洲里等五大口岸站及后方通道进行扩能改造工程,新建并投用同江北口岸,口岸通行能力得到极大增强。依托95306“数字口岸”系统,将通关时间由半天左右缩短到30分钟以内,实现铁路“快通”模式,让货物运输更加高效便捷。

互联互通破壁垒,中欧班列构筑内陆开放丝路通衢。中欧班列风驰电掣,辐射效应日益显著,带动各国贸易合作蓬勃发展,推动沿线国家深度融入到开放型世界经济体系中。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例,依托中欧班列,打通了与莫斯科、霍尔果斯、叶卡捷琳堡等地的小麦、牛肉等农畜产品供应链,加速葵花籽、脱水菜等农产品集散出口,同时组织锌精矿、铜精矿、油葵籽仁等货物进口,提升了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借助中欧班列,中国的消费类电子产品、家电、日用小商品等“中国制造”以更快速度、更优价格抵达欧洲市场;西班牙红酒、荷兰奶酪、波兰苹果、泰国榴莲、老挝香蕉等亚欧特色产品也走进中国百姓家中,为亚欧国家贸易往来拓展了广阔空间。

承古启新拓通途,中欧班列绘就东西文化交融蓝图。伴随货物的双向交流,文化交流的种子也在沿途落地生根发芽。2024年春节期间,首趟“年货专列”驶入西安国际港站,为人们送来了“洋年货”。与此同时,一列列满载着日用品和中国春联、剪纸、传统服饰的特色年货列车也受到亚欧各国的欢迎,通过“年货专列”,人们在体验各国特色商品的同时,也感受着不同文化的独特魅力与深厚底蕴,增强了相互之间的理解和友谊。中国(西安)至中亚(阿拉木图)国际人文班列的开行,串联起中哈两国历史文脉,搭建起“流动的文化交流长廊”。陶瓷、茶叶、文艺演出道具、文化展品等富有中国元素的商品搭乘中欧班列走出国门,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从古老的丝绸之路到如今的中欧班列,跨越千年的商贸与文化交流之路在新时代焕发新生。11万列的开行数据,不仅是中欧班列运输能力的见证,更是亚欧大陆深化合作、互利共赢的生动写照。这条钢铁驼队,承载着货物、传递着友谊、促进着发展,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坚实支撑,也必将在未来继续书写更多跨越山海、携手共进的精彩篇章。

(来源:中国网 作者:杨航)

【责任编辑:郭旭】
无障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