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驼队”跨山海,跑出共赢“加速度”
6月10日,随着75052次中欧班列从青岛胶州站驶出,这条横跨亚欧大陆的钢铁动脉累计开行量突破11万列,发送货值超4500亿美元。这一里程碑事件,标志着中欧班列在一带一路建设道路又迈出了坚实一步,中欧班列宛如一条钢铁动脉跨山越海,为全球贸易、区域经济发展、文化交流互通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从2013年首趟列车鸣笛启程,到如今平均不到半小时就有一列班列飞驰出境,中欧班列完成了从“蹒跚学步”到“健步如飞”的蜕变。十年前中欧班列年开行量仅1702列,如今已实现年开行1.9万列的壮举,年均增长率达35%。这种几何级增长背后,是运输组织模式的革命性突破。铁路部门依托“干支结合、枢纽集散”的集疏运体系,彻底扭转了早期“去多回少”的失衡局面,实现综合重箱率达到100%高效运行。在货物结构上,汽车汽配、电子电气等高附加值货物占比已超60%,这种结构性转变升级,标志着中欧班列从基础物流通道向全链条供应链解决方案的跨越。
织就亚欧“黄金动脉”通道网络。从西、中、东三条国内通道,到北、中、南三线并行的境外格局,中欧班列构建起“畅通高效、多向延伸、海陆互联”的立体化网络。在国内,128个城市依托班列变身开放前沿;在境外,线路覆盖欧洲26国229城及亚洲11国超100城,形成“连点成线、织线成网”的格局,这种网络效应正在重塑全球物流版图。天津港始发班列今年已达600列,义乌至马德里线路累计开行超3000列,成为“世界超市”连接欧洲市场的直通车。口岸能力的提升为网络运行提供了坚实支撑。阿拉山口、霍尔果斯等六大口岸单日交接车能力达184列,较2016年增长45%。这些“咽喉要道”的畅通,让中欧班列真正实现了“天涯若比邻”。
从“物流通道”到“发展引擎”。中欧班列的价值远不止于货物运输,更在于其催生的“通道经济”效应。在内蒙古乌兰察布,七苏木国际物流园依托班列形成特色农产品出口加工集群,葵花籽、南瓜籽等通过班列15天即可抵达欧洲,每吨物流成本降低600元。在波兰罗兹、德国杜伊斯堡,中欧班列带动形成物流产业集群,使这些内陆城市成为欧洲供应链的重要节点。这种“通道带物流、物流带经贸、经贸带产业”的良性循环,正在重塑区域经济地理。文化交流的“软联通”同样令人瞩目。2025年5月开行的西安至阿拉木图国际人文班列,搭载陶瓷、茶叶等文化元素商品,成为“流动的文化交流长廊”。
从驼铃悠扬的古丝路,到钢铁驰骋的新通道,中欧班列书写了开放合作的传奇。这条跨越山海的钢铁动脉,不仅承载着“中国制造”走向世界,更传递着共建共享的发展理念。
(来源:中国网 作者:刘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