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车票起售时间优化,暖心举措助力出行
近日,铁路部门针对上海虹桥、广州南、南昌、石家庄等99个车站的车票起售时间进行了优化调整,起售时间点由21个增至41个,时间间隔由30分钟调整为15分钟。此次“时空分流”操作,既是技术层面的优化,也是铁路部门从“管理旅客”向“服务旅客”转变的缩影。
清晨的上海虹桥站站台。陆宇涛 摄
时间细分破解购票困局。在过去,相对粗放的集中放票模式,使得12306平台在春运、小长假和黄金周等客流密集时期往往要承受巨大的流量考验。上海、广州等枢纽车站在车票起售初期,大量票额流向长途旅客,导致短途旅客在开售初期面临“虚假无票”的窘境,这折射出的是资源调配的技术困境。当前,分时段、分批次车票起售策略,基本能覆盖全天高峰区间,系统瞬时压力能得到有效缓解。这标志着铁路售票机制“被动承压”向“主动治理”的主动转型。
错峰释放构建公平环境。本轮优化直指运能配置不均的结构性矛盾,此次京津高铁的优化实践颇具代表性。在优化调整前,天津西站等客流大站15:00开放售票,一小时后才启动的武清等中途站点早已面临票源枯竭的困境,优化调整后,天津主站延后至16:15售票,看似较次级站点延迟15分钟,实则通过错峰机制保障了通勤群体对早高峰直达列车的优先选择权。这种“枢纽延时、支线优先”的模式,促进了列车席位资源的高效利用。这是技术的革新,也是铁路运营理念从“供给主导”向“需求响应”的根本转变。
暖心服务保障老人需求。此次优化调整后,所有车站依然保留人工现金窗口,“爱心通道”优先办理老年购票,65岁以上旅客预约服务后,更可享受进站引导、轮椅接送、站车交接全程照护。同时,铁路部门在12306系统推出“适老版”交互界面,通过极简布局与放大视觉元素降低操作门槛,购票流程中嵌入智能识别系统,为60岁以上旅客自动优选下铺,同行亲属自动匹配连号席位。通过“线上简化+线下保障”双轨模式,老年出行群体不被数字化浪潮边缘化,这是系统的迭代,更是公共服务价值观的温暖升级
铁轨铺展至地平线的尽头,人文关怀蕴藏于细微之处。从分秒必争的快捷服务,到长者专属的智能交互,这场“以心为尺度”的转型揭示出发展的真谛并非速度的野蛮竞逐,而是对人民诉求的细腻回应。当广大旅客无须为出行忧心劳顿,“行进中的神州”已悄然抵达幸福彼岸。
(来源:中国网 作者:吕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