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钢铁丝路”越山海,十一万列启新程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千年前,诗人李白的豪情壮志,是面对浩瀚海洋的无畏畅想;千年后,当汽笛的长鸣取代了悠扬的驼铃,这份跨越山海的雄心,在中欧班列这支“钢铁驼队”身上,得到了生动的回响。
2025年6月10日,随着一声嘹亮的风笛,第11万列中欧班列从青岛胶州站缓缓驶出。这不仅是一个冰冷的数字里程碑,更是新时代丝绸之路上,一曲由钢铁、合作与希望共同谱写的交响乐。它雄辩地证明,这条横贯亚欧大陆的经济动脉,正以何等澎湃的活力,为世界注入着宝贵的确定性。
这是一条效率为先、稳定畅通的“黄金通道”。在全球供应链面临重重挑战的当下,中欧班列的价值愈发凸显。通过铁路与海关协同创新,“铁路快通”模式将通关时间压缩至分钟级别;境内14个集结中心“干支结合、枢纽集散”,让全国超过88%的班列得以高效整合、稳定开行;全程时刻表班列更是将运行时间大幅压缩30%以上。这背后,是中国以高效能治理和现代化物流体系,为全球贸易构筑的“稳定器”与“压舱石”。它让“中国制造”与“世界市场”的连接,不再仅限于繁忙的海港,更延伸至广袤的内陆,让成都、西安等城市从昔日的“开放末梢”华丽转身为“前沿阵地”。
这是一条货通天下、互利共赢的“发展廊道”。“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王湾笔下的开阔景致,恰如中欧班列所开创的广阔贸易前景。它所承载的,早已不是最初单一的服装鞋帽。如今,货物品类已拓展至53个门类、5万余种商品。中国生产的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等“新三样”,搭乘班列昂首走向世界,展现了中国产业升级的崭新面貌;与此同时,来自沿线国家的优质产品,如西班牙的红酒、荷兰的奶酪、德国的精密仪器以及中亚的水果,也源源不断地进入中国市场,丰富着中国百姓的“购物车”,让合作共赢的果实惠及万家灯火。
这是一条超越经贸、交融互鉴的“友谊桥梁”。如果说轨道是“硬联通”,那么班列上传递的便是“软联通”与“心联通”。当一列列班列穿越不同的时区、风景与文化,它本身就成了一位沉默而有力的文化使者。它促进了共建国家之间在规则、标准上的对接,更重要的是,它加深了人民之间的理解与情谊。这不仅是一条物流线,更是一条人文交流线。它让古老丝绸之路的精神在新时代得以延续,不再是遥远的历史记忆,而是触手可及、充满温度的日常互动。
十一万列,是过往辉煌的总结,更是未来征程的序章。站在新的起点上,我们有理由相信,这支新时代的钢铁驼队,将继续以其安全、高效、绿色的独特优势,承载着合作、发展与民生的共同期盼,汽笛嘹亮,意气风发,朝着推动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未来,一路驰骋,风雨无阻。
(来源:中国网 作者:胡文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