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环境日:钢轨涌新绿,生态显担当
世界环境日,新绿涌动里蕴含着人类与自然的共生之道。回首中国铁路发展的轨迹,雪域高原为藏羚羊留出迁徙通道、西北大漠在沙丘间织就绿色长廊、如虹穿梭的“复兴号”用零碳足迹勾勒未来图景……16.2万公里铁路营业线上,中国式现代化的绿色密码清晰可见。如今,这一条条“绿色动脉”,不仅承载着人流物流,更成为践行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流动风景线。
铁路发展的生态底色,生动诠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铁路的绿色发展是低碳交通方式的内在基因,“复兴号”动车组以能耗更低、空间更大、安全性更强为优势,成为奔跑的“绿色标杆”;铁路的绿色转型体现在路网规划中,新时代以来,全国已有145个县结束了不通铁路的历史,截至2024年底,中国铁路网覆盖全国99%的20万人口以上城市,中国铁路以更科学的布局,减少了中短途汽车出行需求,从源头上降低了碳排放。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中国铁路的绿色发展新路,跃动着铁路发展的生态觉醒轨迹:青藏高原“以桥代路”,为藏羚羊让出生命通道;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绿色廊道工程让铁路线化作生态修复的毛细血管;成都东站,地源热泵系统成为候车大厅的“节能神器”;G1348次列车上,“变废为宝”活动让车厢变身为环保手工坊……中国铁路从“交通线”向“生态线”嬗变,贴地飞行的复兴号真正实现了“速度与绿色的双赢”。铁路不仅是经济发展的“大动脉”,更是节能减排的“主力军”。
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让铁路成为与山川同美的“绿色廊道”。在世界屋脊,以“环保优先”理念建成“天路”,为藏羚羊迁徙设置33处通道,沿线植被恢复率超90%;在京张高铁八达岭长城站地下102米处,智能通风系统让“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的百年构想焕发新生。从“和谐号”到“复兴号”,中国高铁实现了从引进消化到自主创新的跨越。
兰新高铁建设“风沙防护智能网”,将风沙侵蚀降低90%;拉林铁路自主研发“生态选线系统”,使线路绕避95%的生态敏感区;京雄城际铁路装配式桥梁技术,让施工污染减少75%……铁路建设者锚定“双碳”目标,以科技创新构筑绿色屏障,向“新”而动,逐“绿”前行。在铁路建设中,为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建设者采取“遇水架桥、遇山打洞”的智慧,在横断山脉的褶皱里编织着钢铁与自然的和弦。作为“绿色动力”的推动者、贡献者,中国铁路人将铁路网与生态网深度融合,正在书写交通强国的绿色答卷。
以“赋能型大国”的担当,打造铁路建设的绿色标准,为全球生态治理和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匈塞铁路的绿色建造标准,“澜沧号”动车组驰骋在中老铁路“黄金通道”上,雅万高铁“生态廊道”设计理念运用,中欧班列全程冷链技术使运输损耗降低80%……中国铁路跨越国界的绿色实践,为全球生态治理和交通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诠释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时代内涵。
钢铁动脉纵横交错,绿色发展深植人心。站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坐标系中,中国铁路的绿色实践已超越单纯的交通方式变革,成为观察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窗口。钢铁巨龙飞驰在神州大地上,勾勒出绿色发展的轨迹,四通八达的铁路网连接城市与乡村、历史与未来,架起了人类文明与自然生态和谐共生的桥梁,必将驶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未来。
(来源:中国网 作者:李红红 王乐 纪恩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