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时评:解读“高铁拦门”事件背后的流量闹剧

2025-05-08 18:11

来源:中国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2025年5月5日11时52分,上海虹桥高铁站停靠的G1673次列车6号车厢的一名旅客突发身体不适紧急下车时不慎被车门夹住。工作人员依照安全规程及时施救,当事旅客未受伤且该列车最终准点发车。但是该事件持续发酵,在网络上掀起轩然大波,一时间舆论一边倒地对该旅客进行指责,各种批评之声铺天盖地。更是有所谓的“目击者”声称该旅客是为了等待行动迟缓的老太太而伸手阻止车门关闭,给当事人贴上了破坏公共秩序的标签。

图为旅客有序上车后的芜湖站。 朱莹 摄

上海虹桥高铁站“拦门”事件的反转,不仅仅是一场普通的热点更迭,更折射出数字时代公共议题传播的深层困境。从5月5日“拦门等老人”的舆论审判,到次日“突发疾病需救助”的真相澄清,该话题在微博的阅读量高达3300万余次,揭示了信息生态中多方主体的结构性失序。需明确的是,“拦门”行为确实不可取,此前发生的“拦门”事件中,铁路、公安等部门已对当事人依法惩戒,并宣传文明乘车规章,网友反对“拦门”的情绪可以理解。但对错误行为的反对不能成为造谣、在真相公布后仍进行“有罪推定”的借口,即便出发点是宣传文明乘车,也不能成为造谣、传谣的理由。

在短视频主导的传播场域中,事件真相可以从下面三个维度进行分析:一、恶意剪辑的叙事暴力。原始视频通过删除前30秒乘客按紧急按钮的片段,将完整事件压缩为“工作人员拖拽乘客”的冲突画面。这种剪辑策略契合传播学中的“视觉框架陷阱”,即通过选择性呈现调动公众既有认知图式。据《短视频舆情报告》显示,82%的初期传播者未观看超过20秒的完整视频。二、算法推荐的舆论引导。平台算法对“高铁”、“拦门”、“特权”等关键词的流量倾斜,使未经核实的“道德叙事”获得指数级传播。算法系统对冲突性内容的偏好,实质构成法国学者卡普费雷所说的“谣言的自证循环”。三、群体记忆的符号挪用。造谣者将4月19日深圳北高铁站女子“伸腿拦门”被行政拘留的集体记忆嫁接到本次事件,激活公众对公共资源被侵占的愤怒情绪。在舆情初期超半数的评论直接引用历史案例进行类比批判,从而形成了“未审先判”的舆论态势。

责任主体的行为存在严重失范,从传播链到责任链发生断裂。造谣传播者利用“弱事实+强情绪”公式生产爆款内容,网络平台利用算法推荐机制助推争议性内容,网络平台监管体系以事后处置为主,缺乏过程性治理。在铁路部门澄清后,按理说应平息争议,但部分网友却不买账,依据视频提出诸如“身体不适为何面带微笑”和“以后说身体不适就可以免除处罚”等质疑。这种质疑背后,实则是部分网友仅凭一段视频、几张图片,就基于主观臆断编造故事、解读事件,完全无视事实真相,存在“看图说话”和“有罪推定”等问题。更要警惕的是,“看图说话”的谣言能登上热搜榜,暴露出部分网络平台的不作为乃至推波助澜。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社交平台理应肩负起严格审核信息的重任,但此次事件中,平台在未对相关信息进行核实的情况下,便默认相关账号将其设为热搜主题,为未经证实的信息提供了快速传播的温床。

上海虹桥高铁站“拦门”事件的舆情反转,本质上是技术伦理与社会价值的激烈碰撞。当传播效率与事实核查成为“零和博弈”,当流量经济与公共利益持续对立,我们亟需在平台责任、法律规制与公民素养之间寻找新的平衡点。不能基于平台算法偏好,通过设置话题、传播不实信息来博取眼球、赚取流量,更不能利用舆论的“流量密码”,借评论等方式制造矛盾,将个别事件升级为地域攻击、群体攻击,以此煽动网民情绪,获取利益。或许正如传播学家李普曼在《公共舆论》中的警示:“抵达真相的道路,必须穿过重重镜像的迷宫。”在算法重构认知的时代,唯有建立制度化的真相防御体系,才能在流量狂潮中守护数字文明的根基。

(来源:中国网 作者:邵俣澄)

【责任编辑:郭旭】
无障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