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时评:“黄金口岸”亦是“幸福通道”
中老铁路国际旅客列车开行两年来,累计发送112个国家和地区的50万人次跨境旅客,日均通关时间从90分钟压缩至50分钟,跨境列车从2列增至18列。磨憨铁路口岸成为连接中国与中南半岛的枢纽,书写着开放合作、互利共赢的新篇章。
从“末梢”到“前沿”,经济地理战略支点重塑。中老铁路在澜沧江——湄公河流域构建起全新的经济走廊,磨憨铁路口岸作为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印证了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对区域发展的乘数效应。数据显示,列车开通后口岸日均出入境旅客从300余人次跃升至700余人次,这一增量不仅带来直接的人流物流,更催生出跨境旅游、商贸会展、文化交流等新兴产业生态。依托昆明省会资源与政策倾斜,磨憨迅速完成从“边陲小镇”到“国际口岸城市”的转型。新边民互市场、国际产能合作区等102个重大项目全面启动,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70%。如今的磨憨,213国道、昆曼高速与中老铁路“三线并行”,构建起立体化交通网络,其辐射范围已从老挝、泰国扩展至东盟十国,成为中国面向南亚东南亚开放的最前沿。泰国商人通过“澜湄快线”将热带水果运抵昆明,越南游客乘动车体验中老风情,欧洲背包客借此深入东南亚腹地——多元主体的参与让铁路经济带超越单纯交通功能,演变为要素自由流动的开放平台。跨境列车班次从日均2列增至18列,每趟列车都成为移动的“经济特区”,承载着区域产业链供应链重构的无限可能。
从“硬联通”到“心相通”,澎湃强劲发展动能。今年“五一”,30个国家的900余名外籍旅客通过磨憨口岸,这个细节折射出铁路作为文明对话平台的独特价值。从“朝发夕至”的跨国通勤到“一轨相通”的货运专列,“早上昆明米线,晚上万象米粉”成为现实,运输时效提升一倍,损耗降低30%。中老铁路不仅连接了中老两国,更成为全球游客探索东南亚的黄金线路——沿线560个旅游景点、9处世界遗产,串起“朝游热带雨林,暮赏琅勃拉邦”的跨境生活圈。通关时间从90分钟压缩至50分钟的效率革命,不仅是技术流程的优化,更是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转型。中老双方建立的“两地两检”通关模式、生物识别快捷通道等创新机制,为破解跨境人员往来制度性障碍提供了范本。这种以人民为中心的开放理念,真正实现了“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的有机统一。
从“通道经济”到“产业链协同”,开放合作实现共赢。中老铁路带动中国光伏、新能源汽车等优势产能“出海”。老挝北部30万公顷光伏项目由中老企业联合开发,中国技术助力老挝能源转型;徐州光伏组件通过铁路直达老挝发电站,形成“制造——运输——运维”全链条合作。在老挝乌多姆塞省,中国企业投资建设的水电站通过铁路输送电力,让30万民众用上清洁能源;在云南普洱,中老铁路带动咖啡产业升级,当地咖农收入增长30%。世界银行报告显示,中老铁路使老挝GDP年增长率提升1.5个百分点,沿线40万人口直接受益。这种“发展型开放”模式,打破了传统国际合作的零和博弈,实现了“建设一个项目、带动一片发展、造福一方民众”的共赢局面,让“黄金通道”成为“幸福通道”。
精耕于“路”,循环永续。从“陆锁国”到“陆联国”,从“边陲末梢”到“开放前沿”,中老铁路不仅承载着货物与旅客,更承载着合作共赢的东方智慧。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指引下,基础设施的每一寸延伸,都在为区域繁荣铺设轨道;制度创新的每一个突破,都在为文明进步注入动能;民心相通的每一次互动,都在为人类未来书写新篇。
(来源:中国网 作者:李红红 王瑞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