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制服“三花齐放”,在流动中绽放新姿
5月1日,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有限公司重庆客运段更新制服,新制服融合重庆、成都、贵阳三地市花元素,包括芙蓉花、山茶花和紫薇花。
2025年5月1日,重庆客运段职工身着新制服亮相。尹丽娟 摄
铁路制服的更新换代,向来是行业形象与时代精神的缩影。当川黔渝三地铁路乘务员换上绣着芙蓉、山茶、紫薇的新式制服,流动的铁轨便化作文化共生的舞台。这场“针线间的变革”,既是地域文化的创造性转译,也是区域协同发展的微观注脚,在实用与美学的交织中,缝制出新时代文化融合的生动图景。
纹样里的文化对话。从绿皮车时代“全国一式”的朴素蓝,到高铁时代“各美其美”的地域化表达,变化的不仅是面料与剪裁,更是发展理念的升级。新制服以“三花合璧”构建起独特的文化传播矩阵——芙蓉的丹霞色系呼应成都“休闲之都”的热辣活力,山茶的炽烈红调暗合重庆“山城步道”的坚韧品格,紫薇的淡紫渐变映射贵阳“生态之市”的清新底色。设计师将三地市花从自然符号升华为文化代码,让传统美学在制服的领口、袖口、腰带等细节处“生长”。当动车组穿越赤水丹霞与娄山关,制服上的花卉纹样与车外景致形成跨时空对话,旅客的行程便从物理位移升华为文化巡礼。
2025年5月1日,重庆客运段职工身着新制服。尹丽娟 摄
针线里的服务哲学。新制服的“匠心”藏在细节里,定位点的设计让职名牌、党团徽、列车长臂章、巡视仪更加精准定位,既满足职业形象的规范要求,又通过清晰的身份标识传递“服务可信赖”的信号;花瓣型衣摆采用防风面料,在西南多雨气候中实现美观与实用的平衡;可拆卸式丝巾扣融入苗族银饰元素,让传统工艺成为触手可及的服务触点。最值得关注的是“巡视仪”佩戴系统的革新——在保证设备稳定性的同时,通过隐藏式卡扣将科技装置与中式立领自然衔接,如同高铁将速度与人文兼容并蓄,制服也在功能性与审美性之间找到了“第三空间”。
2025年5月1日,重庆客运段职工身着新制服进行礼仪培训。尹丽娟 摄
流动中的协同密码。铁路作为国家重要基础设施和大众化交通工具,天然具有文化传播的公共属性。当川黔渝在制服设计上共绣“三花图”,背后是对文化多样性的尊重,更是对协同发展的深度认同。成渝中线高铁的“硬联通”与制服设计的“软连接”形成镜像——前者打通物理空间壁垒,后者消弭文化认知边界。当乘务员身着融合三地文化的制服服务旅客,某种意义上是在进行“软性”的区域形象共建。这种文化层面的协同,或许比经济数据的联动更具渗透力,正如制服上的缠枝纹寓意“生生不息”,区域协同的文化根系也在流动的铁轨上不断延伸,将三地民心悄然编织在一起。
近年来,铁路部门在服务创新与技术革新的道路上步履不停,诸多创新举措如璀璨繁星,照亮旅客出行路,也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澎湃动力,此次换装,正是铁路部门服务创新与文化赋能深度融合的生动切片,正如复兴号车载WiFi实现“人在旅途,网联世界”,制服上的三花纹样则在物理空间中搭建起“人在旅途,心联三地”的情感网络,让技术创新有了人文注脚,让服务升级有了文化根脉。
(来源:中国网 作者:胡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