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稳“中国饭碗”,迈向农业强国新时代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三农”始终是重中之重。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明确提出到2027年取得明显进展、2035年取得显著成效、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的“三步走”战略,为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跨越勾勒出清晰的路线图。这既是对“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的深刻践行,更是以农业现代化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布局。
站台之上,高速列车静待出发。 高宇轩 摄
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端稳端牢“中国饭碗”。对于14亿多人口的大国而言,粮食安全是治国安邦的首要任务。近年来我国粮食产量连续10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2024年突破1.4万亿斤,背后是“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深入实施。从东北粮食主产区通过京哈、哈大铁路将优质玉米、大豆运往南方销区,到中部“黄金粮道”依托京广、陇海线构建“北粮南运”快速通道,铁路以年货运量超40亿吨的稳定运力,确保“中国粮”在产需之间高效调配。特别是在2023年河南暴雨、2024年东北台风等极端天气中,铁路部门开行粮食应急专列,实现“产得出、运得走、供得上”,彰显了大国粮仓的运输保障力。与此同时,铁路沿线的粮食仓储基地与冷链物流设施,正与田间地头的智慧农业形成联动,让“藏粮于地”与“畅粮于网”共同筑牢粮食安全防线。
激活科技引擎,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农业强国的底气,源于科技自立自强。尽管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已达63.2%,但核心种源、高端装备等领域仍面临“卡脖子”问题。规划聚焦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出推进种业振兴、农机装备升级、数字技术融合等重点任务,正是破解“大而不强”瓶颈的关键抓手。当生物育种技术让农作物更抗逆高产,当无人机植保、物联网监测成为田间“标配”,当大数据为农产品流通搭建智慧平台,科技正重塑农业生产方式。更重要的是,通过产学研深度融合,让实验室里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田地里的“丰收实效”,才能真正实现从“汗水农业”到“智慧农业”的跃升,让科技成为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抓落实、聚合力,把“规划图”变成“实景图”。铁路系统正以“国铁+地方”合资建设模式,为规划落地提供基础设施保障。在粮食主销区,广东、浙江加快推进疏港铁路与农产品码头衔接,打造“海上粮仓”物流枢纽;在乡村振兴重点地区,从“八纵八横”高铁网向县域延伸,到“公转铁”“散改集”运输结构调整,铁路正以“规划到哪里,线路就铺到哪里”的担当,将政策红利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发展成效。
从“解决温饱”到“迈向小康”,从“农业大国”到“农业强国”,这是一场需要多方协同的接力赛。铁路等基础设施的支撑,如同穿针引线,让政策红利、科技成果、市场资源精准滴灌到田间地头。以规划为引领,以实干为底色,聚焦粮食安全、科技赋能、城乡共富,我们定能在希望的田野上绘就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壮美画卷,为中国式现代化筑牢坚实根基。
(来源:中国网 作者:高宇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