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旧轨还乡》 乡愁、速度与温情共鸣
近日,杭州初三女生张潇冉的一篇《旧轨还乡》作文,感动全网。初三女孩张潇冉用一列绿皮火车,载着千万人驶向了记忆里锈迹斑斑的乡愁。在从绿皮火车到高铁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旧轨还乡》的走红绝非偶然,它精准地击中了人们内心深处对乡愁、亲情和往昔岁月的眷恋。绿皮火车,曾是无数人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它慢悠悠地行驶在铁轨上,“哐当哐当”的声响仿佛是岁月的乐章 。
多趟列车立体交会,展现铁路发展的壮丽瞬间。
在《旧轨还乡》中,作者回忆起儿时与姥姥姥爷乘坐绿皮火车回内蒙古老家的场景,车厢里亲切熟悉的方言,和着车轮与铁轨摩擦声,混响成一首怀旧的歌谣。这样的描写,勾起了许多人对绿皮火车时代的回忆。那时候,火车速度虽慢,但旅途充满了温情。乘客们在狭窄的空间里相互交流,分享食物,孩子们趴在车窗边好奇地张望着窗外的风景,老人们则在一旁微笑着看着晚辈 。漫长的旅途,因为这些人与人之间质朴的情感互动,变得不再枯燥乏味。说到底,绿皮车就像是中国人的流动客厅。在那慢悠悠的车厢里,你能感受到人间百味,触摸到生活的皱纹。
随着时代的发展,高铁如雨后春笋般崛起,彻底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高铁以其高速、便捷、舒适的特点,大大缩短了城市之间的时空距离,让人们的出行变得更加高效。然而,在享受高铁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一些人却感觉失去了什么。就像作者在作文中写的那样,“铁轨锈成了记忆里的虚线,故乡洇成了底片上的残影”,高铁时代的快速节奏,让乡愁变得不再那么浓烈和具体 。
《旧轨还乡》之所以能引发共鸣,正是因为它唤醒了人们内心深处的“沉浸式体验”,坐一趟绿皮车才是真正的沉浸——沉在人群中,沉在烟火气中,沉在那一去不复返的旧时光里。乡愁不仅仅是对故乡的思念,更是对过去生活的一种怀念和对人性中美好情感的追寻。如今,从杭州前往乌兰察布,除了Z282/283、Z284/281次普速列车,还有G3754次高铁列车,全程不到十三小时。张潇冉的家乡乌兰察布市,在2017年开通了乌兰察布站,每日有104趟列车在此交会穿梭。
《旧轨还乡》作文就像是一面镜子,让我们看到了在时代变迁中,那些被我们遗忘的温暖和感动 。车轮再快,也不能忘记为了什么出发,发展的意义不仅在于超越,更在于抵达每一个角落,让每一个向往美好的心灵都能被照亮。它提醒着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发展,有些东西始终值得我们去坚守和珍视,比如亲情、友情,以及那份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的向往 。
(来源:中国网 作者:姚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