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西安高铁公交化激活文旅“黄金走廊”
近日,西安至汉中高铁的“公交化”开行,不仅是一条铁路运力的升级,更是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文旅深度融合的创新实践。这种“公交化”运营模式,突破了传统旅游的时空限制,让“说走就走”的短途游成为可能,更以交通动脉激活了沿线乡村振兴的毛细血管,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注脚。
从“速度革命”到“体验革命”,重构旅游消费新场景。高铁“公交化”的本质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精准落地。西安铁路局通过动态调整运力,加开D6877、D5261等“花海专列”,并在佛坪、洋县等核心观景区密集设站,使列车本身成为移动观景台。这种设计颠覆了传统“景点打卡”模式,游客无需舟车劳顿,在飞驰的车厢内即可饱览金色田园,而“高铁+普速”“高铁+公益慢火车”的接驳模式,则进一步延伸了“最后一公里”的服务触角。数据显示,2025年赏花季汉中游客接待量同比增长35%,其中超六成选择高铁出行,印证了交通效率与旅游体验的双重提升对消费的撬动效应。
服务链延伸,打造“站城景”一体化生态圈。铁路服务的升级已从“运输工具”向“旅游管家”转型。西安北站与汉中站设立文旅咨询台,协调地方文旅单位驻点服务,将车站变为“旅游信息枢纽”;勉县站增设人工通道与爱心摆渡车,洋县西站推出方言导览服务,这些细节彰显“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更值得关注的是“高铁+”的跨界融合,穿汉服可享景区免票、凭车票购买特产打折等政策,将交通凭证转化为消费凭证,形成“行游购”闭环。这种“软服务”与“硬设施”的协同,让高铁不再只是交通工具,而是全域旅游的入口。
以路为媒,铺就乡村振兴“金色跑道”。西成高铁的“公交化”开行,更深层次推动了城乡要素流动。在铁路定点帮扶的勉县,昔日的贫困村依托油菜花田变身网红打卡地,铁路援建的18个产业基地带动辣椒、茶叶等农产品年销售超2亿元。更巧妙的是,“铁路+旅游+帮扶”模式激活了乡村内生动力,村民开办茶艺工坊、文创基地,杨庄小学的孩子们在花海音乐会上唱响《如愿》,铁路支教老师让乡村文化焕发新生。这条“金色走廊”不仅输送游客,更载来了人才、资金与理念,让乡村振兴从“输血”走向“造血”。
西安至汉中高铁“公交化”的实践,是中国新型城镇化的微观缩影。它证明,当交通网络与自然生态、文化资源、民生福祉深度交织,便能催生“1+1>2”的乘数效应。从“追赶时代”到“定义体验”,从“运输旅客”到“赋能城乡”,这条穿行于油菜花海的高铁,正以铿锵铁轨奏响“春天的故事”,为交通与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西安样本”。随着更多“公交化”线路的铺展,这样的故事必将在中国大地上续写新的篇章。
(来源:中国网 作者:侯利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