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网融合”:以系统集成托举人民幸福出行
粤港澳大湾区城际铁路“四线贯通”的实践成果——2024年发送旅客超1818.7万人次、春运期间单日客流突破274.18万人次,不仅是轨道交通“四网融合”的里程碑,更是以“票制互通、支付兼容、安检互信”的创新模式,为全国交通一体化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范本。这一变革,既是技术、政策与民生的深度融合,也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系统集成改革的生动实践。
破局“三不统一”,标准化集成释放协同效能。长期以来,地铁与铁路因制式、标准、管理“三不统一”,形成“各管一段”的运营孤岛,旅客换乘需重复购票、多次安检,耗时费力。大湾区试点以“标准化”为突破口,通过编制行业标准、统一装备制式、修订驾驶资格法规,实现了“一证通行”和“安检互认”。12306平台与地方交通支付系统深度融合,旅客既可刷身份证进站,也可使用全国交通一卡通、广州地铁APP扫码乘车,彻底打破“信息孤岛”。这种改革不仅是物理衔接的突破,更是从“部门本位”向“用户本位”的服务思维跃迁,为全国“四网融合”提供了制度框架。
重构流通效率,公交化运营激活经济乘数效应。“四网融合”的核心价值在于重构区域经济要素的流动效率。“当日一次有效”车票和公交化运营打破传统铁路“对号入座”的时间约束,使城际铁路深度融入城市通勤体系。数据显示,大湾区城际客流中通勤与短途旅游占比超60%,印证了“轨道上的城市群”正加速成型。当深港、珠澳轨道交通实现无缝衔接,跨境商务、文旅消费的潜力将倍增。客运的“零换乘”模式通过减少流通摩擦,为区域经济注入“流通红利”,成为畅通国内循环的关键抓手。
区域试点到逐步推广,市场化共建激活轨道交通协同效应。粤港澳大湾区“四网融合”的成功实践提供了经验蓝本,但全国推广需因地制宜。中西部地区可优先推动“票制互通”“安检互认”等软连接,京津冀、长三角等成熟城市群则可探索跨省市调度一体化。融合不是简单叠加,而是通过机制创新实现“1+1>2”的协同效应。正如国铁集团通过开放建设市场、引入社会资本深化投融资改革,“四网融合”亦需以市场化手段激活多元主体参与,构建政府引导、企业主导、社会协同的共建生态。
(来源:中国网 作者:李剑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