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时评:轮轨上的诗与远方 文旅融合的新引擎

2025-03-28 09:04

来源:中国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当春日的火车穿越锦绣山河,轨道旁的“中国色”在暖阳中次第苏醒。千年色谱沿着钢轨流淌,各式火车呼啸而过,文明出行共绘山河新卷,让“春游经济”更具活力。

火车以其独特的时空延展性,打破了景区的地理隔阂。从穿山越岭的旅游专列到串联全域的观光铁路,火车将分散的景点编织成线,让游客能够在旅途中沉浸式体验自然风光与人文底蕴。例如,四川的“熊猫专列”将成都平原与川西高原的雪山、草原相连,乘客在车厢内即可欣赏沿途美景,火车本身也成了流动的观景平台。这种“移动的风景”模式,既提升了旅游效率,又创造了差异化的出行体验,使“在路上”成为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

铁路驱动的全域旅游新生态,带动的不仅是客流,更是整个区域的经济蝶变。铁路站点周边逐渐形成“交通+旅游+商业”的复合型枢纽,餐饮、住宿、文创等产业蓬勃发展。以江西婺源为例,合福高铁的开通让这座“中国最美乡村”成为热门旅游地,沿线乡镇依托高铁站打造特色民宿、农特产品市集,形成了“高铁一响,黄金万两”的乘数效应。此外,铁路还推动了景区间的资源整合,催生了“一程多站”的旅游产品,如长三角地区的“高铁旅游联盟”,通过列车串联起古镇、园林、山水等多元景区,构建了全域旅游的新格局。

蒸汽机车博物馆、铁路主题旅游小镇等新业态,将铁路文化与景区特色深度融合。例如“森林小火车”串联起大兴安岭的原始森林,车厢内的民俗表演、林区文化展览,让游客在旅行中感受地域文化的魅力。这种“交通+文化”的沉浸式体验,既丰富了旅游内涵,又推动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又例如,云南大瑞铁路穿越苍山洱海保护区时,通过技术创新降低对环境的影响,同时开行生态旅游列车,让游客在保护中感受自然之美。这种“交通+生态”的模式,为景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范本,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双赢。

从“人便其行”到“旅尽其美”,火车向着旅游资源开、向着旅游需求开、向着旅游体验开,正在重塑现代旅游的版图。它不仅是交通工具的升级,更是一场关于生活方式的变革——让更多人能够便捷地抵达远方,在轮轨的节奏中感受自然与人文的交融。随着“轨道上的旅游”持续深化,火车将继续扮演连接诗与远方的桥梁,为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让更多景区在铁路的延伸中绽放异彩。

(来源:中国网 作者:姚洪)

【责任编辑:郭旭】
无障碍
返回顶部